4月30
距离上次写日记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个月简直像噩梦一斑,想写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中间的两周赶上了【耳畔中国】和【跨界歌王】的交替,这些节目都是提前半个月就录好了两期,我每周要混完一期,但是这两周赶上了耳畔的第9、10期和跨界的第1、2期重叠,也就是我一周要混完两期节目,工作量增加一倍,但交歌的时间并不会因为我的工作量增加而有任何宽限,电视都是周播的节目,在混音师后面还有若干人在等着继续工作,混音工作一旦开始就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拿下。最可怕的还有,这两周结束后我的录音混音特训班开课了。
劳动最光荣
混一首电视节目的歌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我们团队的工作量,按工作顺序来说:
先是宇鹏:
1、整理分轨:
包括导入现场数据,把数据对到我模板中的轨道上;整理出每首歌有用的素材;
2、打段落标记,去掉多余数据;
3、导出审听版DEMO给视频剪片子,
4、导出DEMO伴奏、人声、伴唱音轨给海毅修音准;
5、导出PGM\导入PGM;导入录音室的弦乐,和修过音准的人声,对齐。
宇鹏的整个工作时间在他特别熟练的情况下,大约一首歌合大概在1-2个小时之间,也就是说一期节目大概在他那里会用掉两天的工作时间。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他几乎每天都在干,因为素材哪天能到他手里都不好说。
接下来来说一下海毅的工作,海毅从耳畔到跨界一直负责所有的音准修正工作,截止目前差不多最难的歌会修到5个小时左右,最快的会一个小时左右,但80%的都在3个小时左右,因为他除了主唱还有4、5轨伴唱要修,个别歌没有伴唱就幸福了,我也问过他是不是所有【耳畔】的职业歌手都比【跨界】的好修,实际上那是不一定的,据海毅说都有特例但我们都一视同仁。
平时海毅如果棚里没有其他工作就比较好,白天都可以修,有工作就比较惨,这一个月我们棚里其实还有大量的时间在做汪苏泷的新专辑,乐乐和海毅平时还排了很多的录音和混音的工作,所以在专辑的最后一天大家都疯了,我混的那首来不及改,因为第二天我要交耳畔10首的总决赛,他们第二天要交所有的母带,那一夜我们四个大男人熬了个通宵,绝对是今年最难忘的一夜。
最后说我,前期准备工作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我混一首歌大概要在2-3个小时左右,我会根据每首歌的风格从鼓到其他所有乐器从头调一遍音色,插件很少再插新的了,因为我的模板上都有,除非是现场新加入的音色或是PGM音色,模板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为了得到一个好听的人声,我要为所有歌的主唱过硬件压缩,这一步是不能省略的,所以大家听过的节目中的音色都是我精心调整过的,这里涉及到我要如何塑造他们的声音,因为大多数人我都没听过他们平时歌唱的声音,音色美化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大家接受又有足够的辨识度,这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不同的风格摆出每首歌常规的balance,然后就是automation,大多数情况下差不多的分轨我都是推一遍就过了,然后在最后配上画面的时候在精细调整,主要是看音乐的整体平衡性和画面中的视觉与听觉的平衡。
举个例子,比如画面中出现了某个乐器,而听觉里听不到,诸如此类,但通常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我们如果以音乐的平衡性为前提混完的无论画面里出什么都是听得到的,除非那轨没开或是根本没放置话筒,这种情况以前不是没有过。
记得混跨界第一季的时候,有首歌,也不知道谁临时递给歌手一个类似沙锤的乐器,他就用手随着节奏在晃动,结果现场根本没有机会拾取到这个声,但混完审片子的时候导演说画面里有的就必须要有声,离播出还有几个小时,我上哪去找人补呢?没办法,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我在家里找了我家孩子的玩具电话,只有它的声音类似,去棚里自己对着画面录的,结果当然是完美的。
还好,那天我留了视频资料。
所以说混音到底好不好玩呢?还是很好玩的。
那么我们团队做出一首电视节目的歌平均大概需要的时间是:2+3+3=8个小时,我们平时混唱片的歌也才10个小时,虽然从所有的环节来看,我们都无法和精雕细琢的唱片品质相比,但我们已经尽我们的努力来无限接近唱片品质了,毕竟从一开始捞仔老师就要求唱片怎么混我们就怎么混。
到今天为止,【耳畔中国】已经播完了第一季的10期,【跨界歌王】也播出了三期,下一篇准备写点关于耳畔和跨界混音上的一些区别,毕竟民歌和流行歌还有很多差别的。
我继续混音了,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