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话筒,音响,啸叫,反馈,增益那些事儿 欢迎交流

( 76 )
 
[收藏]
-  第 2 页  -

350
#16 09-8-1 04:50
我再举个极端例子,拿一个话筒近距离收火箭发射,扩声系统正对该话筒,但远在1KM外,啸叫是不会发生的,但话筒此时却经受着160dB甚至更高的输入,大部分话筒已经就损坏了.


学风浮夸 做事马虎 不说也罢

93
#17 09-10-27 10:16

回复 麦克风厂商 在 #9 的 pid=2343011 的贴子

兄台的说法有点委婉!   其实一只咪的极限一般厂商都会标明,如果没标明也可在实际应用中知道咪的极限声压,也就是在正常使用中拾音是否失真!达到失真时那个声压就是咪的极限了(调音台信号正常的情况下),其实咪在很多时候默默的在超极限的工作着,因为它的膜分分秒秒地在接受着环境声波,如搬运,卸货,只是没接放大系统我们没听到而已!

93
#18 09-10-27 10:22

回复 麦克风厂商 在 #12 的 pid=2346953 的贴子

兄台,我终于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你的文字表达有问题,你所说的情况不能表达为(咪的极限)应该阐述为(咪的增益极限)   注意语法 !我也被你搞乱了,前面胡乱发表意见!抱歉抱歉!

51
#19 09-11-9 13:26
学习学习

169
#20 09-11-26 14:30

回复 Arden 在 #2 的 pid=2340848 的贴子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上去试一下返送。你觉得够的时候,歌手一定会觉得不够,这是因为发声的时候人体共振的原理,歌手这时候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是自己体内共振的声音,特别是美声唱法的歌手很明显!

4
#21 09-12-5 03:13
学习了。呵呵!顶

23
#22 10-3-30 15:14
我是新手,谢谢LZ的诚恳话语。大家共同努力

307
#23 10-3-30 23:49

回复 曾轶可 在 #6 的 pid=2341099 的贴子

名歌手都来论坛了

277
#24 10-5-3 22:48
多谢指导,多谢楼主

24
#25 10-5-4 11:41

我对楼主话题的不同看法

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为了避免被指责不顾实践,以下提供一些小建议
1、改变话筒或者音响的位置,减少反馈环路的增益。
以上这一点我没有意见,但是还要考虑舞台和表演范围等因素
2、使用指向性更高的话筒,例如枪式话筒在更多的时候比心形指向的话筒更不容易啸叫。
我不这么认为这是解决反馈的办法,这个问题不在于你使用话筒的类型,话筒类型的选择在于这次演出活动的内容所决定,反馈前增益决定调音师现场演出对反馈的控制范围,话筒类型只是决定了其对声音的拾取特性,电容,动圈应用范围不同,电容枪式是不能应用拾取高声压环境的,动圈心形或超心形才是舞台表演的最好选择,心形和超心形的对声反馈的隔离度不同隔离位置也不同。电容式话筒不论是枪式还是其他形式,其灵敏度都远高于动圈话筒,也就是更容易产生啸叫,解决的根本在于正确的系统增益调试和反馈前增益
3、靠近话筒讲话,这样使得我们不需要过大的系统增益就能达到合适的音量,当然不能太近了,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请搜索“邻近效应”。
我不认通这一观点,靠近讲话是调音师想要的,但是调音师本人不是演员不是讲演嘉宾,调音师无法和每一个用话筒的人去讲解什么近讲效应,这样我可以轻松的完成调音,呵呵,可能吗?回答是否定的!还是上面所说,演出活动的内容决定话筒类型的选择,系统增益“不需要过大”这句话是不严谨的,系统增益是所谓的头顶空间,也可以说是动态范围的另一种理解方式,乐队的瞬态很大很大,大嗓门的演唱家很多,美声的发声方法更是有极高的“声压级”呵呵,难道还要告诉他们近讲吗?我要话筒声音大点,我怕啸叫?呵呵,错了,没有系统的增益也就是动态余量。遇到这样的演出系统必定过载,这已远离话筒反馈的主题了!简单的说,所谓过“大的系统增益”是有好处的,而且是好处太多了,准确的讲有足够的系统增益可以让调音师远离反馈的最好办法之一。
4、
话筒不用时及时关闭。

这是演出调音师与助手配合问题,不用的要及时通知调音师在调音台进行哑音处理,而不是关掉!
5、
使用均衡器对测试出容易发生正反馈的频率进行衰减,这样使得电子系统对该频率表现出较小的增益。
有一个楼主忽略的问题就是,若建立一个论坛会议音响系统,话筒固定不动这个论点还可以认可,演出也这样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均衡器最初不是用来拉反馈啸叫点来设计的,现在很多这样的论点是均衡器把反馈点拉掉就放心了,错了!房间均衡器最初是用来提升或衰减因房间建声缺陷造成扩声频响产生过多变化而进行弥补的器材,而不是用来拉反馈的,试想,你拉掉的就是频响曲线的一个或两个或更多的部分,那声音会怎么样?会好听吗?自有答案一台31段的均衡器,其中心频率Q值只有4多一点,拉掉的不是一个中心频率点那么简单,拉掉的同时相邻的频率也有不同程度的衰减,(钟形图我就不贴了,网上查)如果3个以上这样的啸叫点,你该如何?
6、
加入噪声门避免话筒拾取到不必要的噪声。
只在防止串音方面起作用,最常用于鼓麦组合以及相邻乐器话筒之间防止串音
7、
使用DI BOX而不是话筒拾取乐器的声音。
吉他和贝斯的特殊效果有时一定要话筒试音的,DI的声音实在太干净,而有时不是乐队乐手要求的音响效果
8、
使用IEM(耳内监听)代替返听音响。
耳内监听最大问题在于与主扩系统的延时问题,还有听不到现场的声音,歌手用耳内监听声音来自上方,现场的返送或现场观众的声音来自歌手的前方,现场感强有助歌手发挥和演绎激情。耳内监听有时需要用于舞台延伸部分的返送盲区。
使用反馈抑制器(一个自动的滤波器,能侦测环路增益接近1的频率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衰减以降低反馈发生的几率)
反馈抑制器其工作原理就是一台陷波器,扩声根本不用,已经淘汰。
以上是我个人对演出反馈抑制的一点点不同看法,我想说明是:问题在于建立音响系统的前提是关键问题,防止反馈手段也很多,不能只站在一个防止反馈的角度去看待建立一套现场扩声系统。

968
#26 10-5-4 11:47

回复 daijun68 在 #20 的 pid=2597383 的贴子

很棒,對於電聲觀念很成熟,非常好

90
#27 10-5-6 23:13
设备是固定的,使用者是灵活的,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就不会形成反馈呢?扩音设备系统的反馈是正反馈,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现场调音人员,应以保护设备为主!朋友们的意见如何?

350
#28 10-5-7 04:44
呵呵 原来赌气写的一篇文章 居然碰到了较真的朋友

我承认这篇文章在很多措辞上是不够严谨 不能够称作一篇很学术的东西

不过既然有朋友愿意指正 还是非常感谢!

我解释一下

2。这个论点的主题是单纯从指向性这个角度来说,枪式指向性的话筒相比心形的话对正前方的声音表现出更高的增益,或者可以近似理解为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这只是一个狭义的比较,而没有希望各位看官去考虑太多实际操作上的东西,毕竟实际上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3。这个我解释一下,“系统”还是针对于拾音这个小系统而言的,而不是整个扩声系统。稍稍拿近能够提高话筒接收到的能量以便话放能工作在一个较小的增益下以保证良好的head room,这个论点对吗?

4。这个算我偷了个懒。关闭可以有多种解释,我现在说什么都是越描越黑,您得一分,呵呵~

5。如果是房间原因造成的话筒容易啸叫,那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用均衡器来对其进行“一定量”的补偿呢?或者说除了改造房间更换设备,还有什么比均衡器更方便快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您去外地某场馆演出,经测试舞台上受声学环境的影响,250hz附近普遍偏多不少,这时除了在均衡器上适量衰减,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如果有,愿闻其详。扩声这一行,本来就有无数的妥协,在无法改变外部情况的时候,牺牲一些音质来保证安全也未尝不可,这是我的观点。另外如果某处有Q值很高的环境造成的增益的话,我会用参量均衡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个人来说我是很反感恒定Q值的均衡的。

6。最常用于鼓麦组合blah blah blah......这个我不好说,在环境,比如观众声音比较大的时候,噪声门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这是我的体会。防止串音是一个用途,但我相信防止不必要的声音进入扩声系统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信噪比也是一个用途吧?

7。您也提到是特殊效果。那对于不是特殊效果的呢?如果乐手要的就是原声呢?如果通过DI BOX拾音不影响乐手要求的效果,又未尝不可呢?

8。最大的问题在于延时。您觉得测试出来耳内监听的延时能有多大?我不是学无线电的,但我大概明白,如果都从调音台的AUX出,通过信号线,返听的处理器功放到音响最后到歌手的耳朵,或者通过RF调制到歌手的腰包机然后通过耳机到耳朵,这中间能差出多少来?现在普遍的IEM系统都是模拟的,最多通过PLL或者DDS来稳定频率方面的问题。而如果返听音箱系统中有数字处理器,恐怕音箱的延时还会大些。退一步说,这中间延时能大到3毫秒不?即便是3毫秒,对声音来说也就是1米的事,别人站在你面前1米讲话你会觉得有可以感觉到的延时吗?呵呵。至于激情这种不能量化的东西,就不在这个帖子里讨论了。

9。既然已经淘汰不再使用,为什么还在生产呢?我也来挑个漏,因为扩声的涵盖面太广了,你不用,不代表别人也不用了啊。而且就反馈抑制器本身来说,它也在进步,比如引入DSP来分析和预测可能的反馈点,通过Q值极高的陷波器处理掉。而且就数字设备本身来说,理想状况下其把握Q值和衰减量的能力远在人类之上,当然实际能达到几成就不好说了。其实我一般也不用反馈抑制器,但这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仅仅是提出来而已。


通观全篇,我发现我提的是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而您老是把这个理想状况下的小问题放到实际复杂多变的大环境里面去思考。我没有说这样不好,我只是说,如果所有问题都不加限制外部条件的话,这篇文章就会变成集扩声技术,沟通艺术,人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了,而且字数恐怕要以兆来计。

谁也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我觉得我自己是靠这样一篇一篇的小文章,懂得了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才逐渐成长起来能够解决一些大矛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解决的一个小问题,好比焊一个卡侬头,也是通过学习了音响接头常识,焊接技法,插头品牌质量对比等若干个小知识点来办成的。而一个卡侬头恐怕是我们这行里面最小的东西了,却包含了无法以文字表述的大量的知识,时至今日仍有新手会问插头镀金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只有把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搞懂了,才会慢慢的有能力去解决更大的问题。

最后,我要解释的是我不是一个站在防止反馈的角度去做系统的人,我也有一个“音乐传真”的理想。这是一篇狭义的文章,如我上面说的,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个知识点,一个参考,而不是一本《扩声手册》,希望您理解。

最好还是要谢谢您回我这么多字的帖子,这年头这样的人不好找了。共勉!呵呵
观众反应

117
#29 10-5-7 11:01
鼓励共同讨论,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

1
#30 10-5-8 04:10
有意思
但是吉他和貝斯音箱真的可以用D.I.代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