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K&L Audio IN-8 V2 测评|从 V1 到 V2 的“蜕变”(上期)

( 5 )
 
[收藏]
#1 21-9-23 10:32

​K&L Audio IN-8 V2 测评|从 V1 到 V2 的“蜕变”(上期)


465

K&L Audio


IN-8 V2 测评


“从 V1 到 V2 的改变”

(上期)




本期测评作者:小歪/catmintstudio

Kali (中国大陆为 K&L)IN-8 发行了 V2 2nd Wave 新版本,具厂商公布,IN8 更换了 8寸的低音单元,并改进了 V1 最常被讨论的底噪问题。我原本并没有想要拿 IN8 V1/V2 做比较,我想拿IN-5 跟 IN-8 来 AB 评测,因为 IN-5 用上了更大的功放,却使用更小的低音单元,与 IN-8 之间设计上的差异性更大,更有比较的意义。

IN-8 的两个版本之间除了更换低音单元外,还有功放及后背板room EQ的进一步优化。更换低音单元显而易见,room EQ就是多加了一个DIP开关的选项也相对好理解,但是功放的优化比较稀奇。大部分监听音箱这几年换代升级的主戏要不是加大功率,要不就是功放从 AB 类改成 D类,但 IN-8 两个都不是。这两个版本 IN-8 的功放还一样的。



功放的技术参数相对简单,一般专业功放的响应曲线都极度平直,恨不得从直流到 50kHz 都是一直线, +/- 0.1dB 的范围,没什么好动手脚的地方。

所以到底功放升级了什么地方?优化成了什么样子?IN-8 换了低音单元后能不能保持 V1/V2 之间的一致性?这些都是挺有趣的探讨课题,很考究厂家的技术能力。



V2 与 V1又二分之一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我打定主意等 IN-5 上市后来写in5的时候,有个熊孩子把家里 IN-8 的低音单元捅破一窟窿 ,这下好了不管要不要再写 IN-8,我都得把这对箱子修好。

先托朋友打听到了 Kali 在大陆的总代理(嘉言科技),找到了 IN-8 的低音单元,但是寄来一看我傻了,这是 V2 的低音单元,赶紧把单元寄回去,再请代理商查查看北京还有没有 V1 的低音单元,同时也在问 Kali 原厂的技术支持,看看原厂还有没有 V1 单元的备料,Kali 回我说没了,V1 原厂都没有备件了,总代那边也跟我说 IN-8 在大陆上市就是 V2,V1 根本没有,更别说 V1 的备料了。

这下我可挠头了,总不能只换一边吧!但是这时候可爱的总代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提议,“我再给你发一个单元,你把两边都换了不就得了?”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确实是个办法,别纠结在恢复原状,只要可以用,两边低音单元都换掉未尝不可,只是这不就成了V1又二分之一了哈哈。然后跟 Kali 技术支持一阵 email 来来回回讨论之后,确定了 V2 单元是可以正常使用在 V1 音箱上的,所以 Kali IN-8 Version 一又二分之一计划就此成型了。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机会,可以深度测试一下到底 IN-8 V2 2nd wave 到底是不是只是V1换了个低音单元而已,V2的功放跟V1究竟有多少不一样。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跟不上电话,有兴趣的终归跑不掉,该写的还是得写。

两个礼拜以后在代理商公司的棚里正式看到 IN-8 V2 的时候我有点傻了。V2 可不止换了低音单元,中音单元也换了,再加上高音振膜换材质,等于三个单元没有一个是原来的,统统都换了个遍。

回到我的工作室把 V2 和 V1 一起摆好,开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不止是有点傻了,是全傻了。两对箱子声音相当的不一样,之间的差异远远大过换代差的范围。



一开始我是把 V2 横置在表桥位置,叠在横置的 V1 上,高音相距1.2米,发现 V2 的低音完全不对,量少,截止频率也提高,中频突出,sound image显得拥挤。后来换成直立并排摆放,V2 放在内侧,高音相距0.9米,问题减轻,但还是存在,再来把 V2 换到外侧,高音相距1.3米,V1 放在内侧,高音相距0.9米,这样好多了,V2 开始听起来像是一对可以用来工作的音箱了。相较起来 V1 对位置的要求相对友善一些,音箱位置不在最佳位置上时造成的问题比较小。

大多数厂牌在产品换代的时候,大多数会维持同样的一个声音哲学,或说声音美学。改动的大部分是高频向上延伸,低频向下延伸,中频动态改良之类的改进。基本对声音的诠释方法不太会有变化。

IN-8 V1 换代到 V2 让我很惊讶的一点是声音取向的不同。IN-8 这个监听音箱不管 V1 或 V2,在基本摆位适当以后,都是可以横扫同价格带音箱的存在。3分频的天然优势,在价格战加成的帮助下显得更加无敌。但是在这样的市场优势下,Kali 依旧跨出了已经建构完成的舒适区。




Kali IN-8 V1是一对相当内敛的监听,不强求低频的延伸,在 10KHz 左右有一些 roll-off,既不震撼,也不亮丽,整体来说是一对不容易讨人喜欢的喇叭。IN-8 V2 就不太一样了,IN-8 V2 2nd wave 是一对活泼而开朗的喇叭,结实,快速但量感略少的低音,略微加强的 80-160Hz,依旧平坦的中频,加上明亮的高频,绝对是一种非常讨人喜欢的音色。

在一个多礼拜的 run-in 的过程中V2的表现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发现把V2背后的 EQ 打到 Lo EQ +2,Hi EQ -2 后,整个响应频率的表现比较符合我个人的审美,也和V1比较接近,低频的重量感恢复,低频延伸回复到 V1 的水准。高频依旧明亮,但 4-6KHz 的唇齿音和镲片的金属敲击延音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保持在一个解析度良好但是不吵闹的状态下。




V1 和 V2音色之间的对比有点像是V2加了一个 up-ward compressor,不压缩大音量的部分,而是把小音量区域的音量提升,所以小音量区域的细节更清楚,声音更 forward,更丰满,更温暖,更兴奋。V1就比较冷调,细节的表现形式注重在小音量区域的动态表现上,声音更 laidback。

对我来说,V1 更像现实存在的乐器声音,V2 像是制作精良的唱片,两者的传真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产品的目的性不太一样。

V2 或许更适合编曲,tracking 这些需要预见在音频处理后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的场合里,些许的兴奋度,可以保持工作中的积极性。

V1 可能比较适合像我这种怕吵的老头子,每个声音之间些许的留白,给我更多休息耳朵的时间,不至于在混音中很快的就累了。


音域的平衡有些可以通过 EQ 来做有限度的调整,但是像这种因为单体特性带来的听感差异是没有办法用 EQ 来调整的。我试了一下把 V1 的 Hi EQ 提升 2dB 去 match V2 的高音,结果并不成功,但是让我发现了一个 V2 的优点。V2的 EQ 要比 V1 更有实际上的用处,V1 的 EQ 提升后音质比较 harsh (这个词目前没找到一个传神的中文翻译),勉强翻成粗粝吧(程度上有点过火了)。同样用 V2 的 EQ 提升低音 2dB,效果就非常OK,没有增加什么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所以 IN-8 V2 上的 EQ 是有显著的质的提升。而且加入了一个新的横置的选项,这个是我很喜欢的,也是我工作室里目前觉得声音最好的 IN-8 摆放方法。

接下来应该是重头戏 “V1又1/2”,换低音单元的章节上戏了,但是因为V1和V2这么的不一样,让我非常犹豫,究竟要不要换这个纸盆,如果换了改变了这对喇叭的个性,尤其如果变得四不像,哪哪儿都不靠,不是很悲催吗!

所以我决定再跟kali的技术支持再讨论一下,看看 LP-8,也就是 Kali 的两分频8寸监听,使用的低音单元是不是和 IN-8是一样的,如果是,那对我来说就是个好消息了。

技术数据及试听描述将在下篇里奉上,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776
#2 21-9-23 15:58
确实蜕变了





445
#3 21-9-23 17:29
harsh可以翻译成锋利

3403
#4 21-9-23 19:50
不错

1343
#5 21-9-30 21:13
论坛里有几个人在用?

190
#6 23-10-12 08:40
十二楼路口 发表于 21-9-30 21:13
论坛里有几个人在用?

我用着挺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