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

( 15 )
12
 
[收藏]
-  第 1 页  -

4157
#1 06-1-10 21:45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




刚才看了,还好,但也没有很深刻的什么。比较适合父子关系紧张的朋友看~

还有谁看了?

4157
#2 06-1-10 21:49

三个男人的“千里走单骑”

转载自sohu:

  3个女人一台戏,3个男人造就了《千里走单骑》。高仓健、张艺谋、张伟平,三个男人在戏外书写了另一段更动人的故事,那就是男儿本色,情义无价。

  高仓健:拒绝《英雄》只等《单骑》

  高仓健在日本电影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云上的人”,但他把自己的封山之作托付给了张艺谋。张艺谋多次表达了对高仓健的敬仰:“他是我年轻时的偶像。”而高仓健却谦虚地说:“回忆演艺人生这50年,今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遇上张导和剧组,十分荣幸。每天工作时都会意识到神在召唤我。”

  鲜为人知的是,当初《英雄》张艺谋专门为高仓健写了“无语”的角色,“没想到高仓健看完剧本,就婉言谢绝了。我以为一个大制作的片子他肯定会喜欢,现在才知道他需要的根本不是这种大片。他说自己还是喜欢《一个不能少》这样真情实感的电影。我觉得自己特别庸俗!当时他拒绝我的时候还很怕伤害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在送我走的时候,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盖在我的身上。”

  封山之作硬汉第一次流泪

  74岁的高仓健拍过200多部电影,但从未在银幕上落过泪。但在《单骑》中硬汉落泪了:对着录像机,高仓健举着一面写着大大“谢”字的锦旗,眼圈红了,高举锦旗遮遮掩掩,抓旗杆的手因为力量太大,咯吱作响,硬汉艰难克制却无法克制的哭态让观众也难以抑制自己的眼泪。张艺谋透露说:“高仓健来中国之前跟我说,这次拍戏他不想哭,而且一定不会哭,没想到在拍片现场他居然哭了好几次,他自己也控制不住感情。”片中那场哭戏,高仓健只拍一次就过,“状态绝对好。”

  其实银幕外的高仓健感情非常细腻,非常体贴。接拍这部戏后,高仓健甚至想逞强单身一人到剧组报到。他在日本拍片,没有一个导演敢叫他拍第二遍,但“不懂规矩”的张艺谋有时却要他拍四五条,高仓健每一次都倾情出演,即使没有自己的戏还主动与非职业演员搭戏。

  张伟平只“经营”张艺谋

  在遇见张伟平之前,张艺谋已经是大师导演,但两人合作5部电影之后,张伟平深深地改变了张艺谋。在合作之前,两人做了6年很纯粹的朋友,1995年张艺谋与巩俐发生情变,张伟平是他惟一的倾诉对象。而张伟平投资涉足电影也是为了帮当时陷入低谷的张艺谋一把。《有话好好说》让张伟平赔了钱,他却没有丧失对朋友的信心。张伟平透露,当年拍完《我的父亲母亲》刚刚崭露头角的章子怡就主动找到他,希望签约新画面公司,但被他以不经营艺人经纪婉言谢绝了,他认定了这辈子只“经营”张艺谋。“我和艺谋说,一个导演最好的状态在65岁以前,从现在开始算,他还能拍10部电影。所以我们每拍一部电影都要经得起推敲。我只和张艺谋合作,如果他不做了,或者不需要我的帮助了,我也就放弃了。”

  两个皮衣故事寄深情

  今年东京电影节,张艺谋和张伟平刚从夏威夷飞到东京,一进酒店房间就发现高仓健专门送来的鲜花和水果。细心的高仓健还专门送来两件皮衣,两人一试竟非常贴身。

  也是在东京电影节期间,张艺谋也送了一件皮衣给张伟平。张艺谋是为电影而生的人,他把个人物质生活降到最低限度。今年东京电影节,张伟平看中一件皮衣,一问价钱相当于一辆富康车便没有买。吃饭时有同事当作笑话讲给张艺谋听。于是张艺谋提前走了,等张伟平回去时,发现他看中的皮衣就挂在房间。张艺谋留了张纸条:“小伟,不知道这是不是你喜欢的那件。”张伟平知道张艺谋的价值观念,于是打电话让他退掉。但张艺谋说:“这是我惟一能为你做的。”这件皮衣就叫“情义无价”。

  其片

  “这是一个真诚的故事,是一个很朴素、讲感情的故事。”

  影片首次国内放映

  本报记者千里看“单骑”

  去年11月19日,本报记者在丽江玉龙雪山见证了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开机。近1年之后,11月6日在北京一家影院,该片首次在国内内部放映,应片方新画面公司之邀,记者千里赴约先睹为快。在105分钟的电影背后,我们看到张艺谋经过内心跋涉之路的回归与突破。1年的期待,没有让人失望,张艺谋王者归来。

  “好色”的张艺谋洗净铅华

  从《英雄》、《十面埋伏》开始,张艺谋引领了一场银幕视觉盛宴。《英雄》以色彩分段讲故事,《十面埋伏》绿色的竹林,乌克兰的花海、漫天的大雪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千里走单骑》将一切的绚丽回归平淡,让戏里戏外一切炒作的喧嚣回归澄净。“好色”的张艺谋洗净铅华,将所有的色彩还原到生活本色,让你面对北海道阴郁的天空宁静的大海,以及高原的红土,玉龙雪山的白雪,讲述一个单纯的故事,让人透过画面看到一个澄净的内心。

  张伟平说,这是一个沉下心来做的片子。张艺谋则说:“虽然从筹备上来说,《千里走单骑》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前,但从结果看,《千里》很像是喧嚣之后的平淡,尤其是高仓健对这次合作的执著,对‘朴素’、‘真情’的坚持,使得本人对电影的本质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新的认识。”

  非职业演员原生态出演

  张艺谋在《英雄》、《十面埋伏》两部片子里用尽了国内的大腕明星,开创了豪华阵容的先风。而在《千里走单骑》里,除了日本殿堂级演员高仓健,其余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都用真实姓名。这也是高仓健从影40年以来第一次和非职业演员合作,他说:“他们给我一种很新鲜的感觉。他们演的时候,把自己心里的东西带出来,演得很好、很自然。”高仓健的表演不露痕迹,甚至不需要多少台词,一个眼神一个背影都让人回味悠长。而那些非职业演员的原生态出演更为影片增色不少。“谋女郎”蒋雯干起日语导游老本行,傩戏演唱者李加民也是从七百人中选出来的。而张艺谋从七万个小孩中选出的九岁杨振波让人想起魏敏芝,李家庄的导游邱林至今还在老地方做导游,他的表现让人想起刘佩琦。

  对此张艺谋说:“高仓健先生和我有一个很恳切的期望,希望这是一个真诚的故事,是一个很朴素、讲感情的一个故事,所以这部戏采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去表现一种朴素的人的关系。”

  故事击中柔软的内心

  《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关于历史的传奇故事。《千里走单骑》却转向了当代的小人物感情。张艺谋在完成视觉轰炸之后一个华丽转身,由《千里走单骑》开始了通向内心的跋涉。他说:“比较之前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技术上简单多了。实际上,在刻画人物感情方面却不简单,要想、要用心揣摩细节,才能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里有魏敏芝、“秋菊”式的执着,有《活着》的生活智慧,有伊朗电影的纯真……张艺谋把镜头转向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静下心来讲了一个以细节取胜的好故事。“走单骑”是现代人寻找人性最美好的情感的修复之旅。儿子身患绝症,高仓健为弥补父子的隔阂,孤身前往丽江完成儿子的愿望。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被一对中国父子的真情打动……于是,我们在刀光剑影前无动于衷的心灵城堡,在高仓健的一滴眼泪前突然坍塌,就像被一颗子弹猝然击倒。

  其爱

  沉默的男人,沉默的父爱。

  张艺谋:我是个沉默的儿子

  沉默的男人往往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生活中,高仓健是个沉默的人,隐居北海道,20年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直到《单骑》亮相东京才破例。张艺谋同样沉默寡言,两个沉默的男人却在电影中碰撞出了火花。这并不奇怪,男人之间的默契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拍完该片,高仓健笑说要收张艺谋当儿子,“父亲”对于张艺谋而言意味着太多太多,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他投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

  作为儿子的张艺谋

  说起父亲,张艺谋沉默良久。1997年父亲去世,他正在佛罗伦萨导歌剧《图兰朵》,不能赶回来。而更让他心痛的是,即使父亲生前两人也是相对无言。他说:“我经常半年不回一次家,偶尔回去一次,他跟我坐着也没话,就等我妈回来。两个人就看报,他很能沉得住气,他看报我也看报,一句话不说。”张艺谋知道,父亲其实有千言万语想问儿子,但却不知如何表达,每次都是等到母亲回家才打破沉默。有时候张艺谋打电话回家,如果母亲不在,父亲接了电话就挂,而如果是母亲接电话,父亲就会一边听,一边给他妈递纸条提问题。

  作为父亲的张艺谋

  张艺谋与女儿的关系曾经就像当年自己与父亲那样。由于女儿在国外,两人很少通电话。作为一个父亲,张艺谋自己也在反思,他现在尽量克服自己跟父亲那种关系,即使刚开始时很笨拙。“我们俩在一起各种问题全说,她跟她妈不说的一些东西,有一部分一定是跟我说的,包括我和她一起谈性。”

147
#3 06-1-11 00:09
发信人: lmwxf (客随主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23 20:50:13 2005)
  
  张艺谋到了夏威夷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但并未留意,因为对他我并不是十分的熟
  悉, 即使看过了他的很多电影,我却没有追星的感觉。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已
  经过了对什么事情会有所痴迷的阶段。而前两天的开放座谈会,一方面由于自己的
  繁忙,另外也预感到拥挤的人群不会使我多出任何收获,所以也没能参加(后来根
  据一个参加了的MM反映,的确人多得挤不过去)。直到星期四晚上,我的老板给
  我打电话,邀请我同他的太太一起去看电影,张艺谋的片子,我才翻了翻手中的夏
  威夷国际电影节的节目单,发现竟然没有电影的具体的名字,顿时感觉有点子神
  秘,去网站上找了一下关于他的电影节主页,发现连接是《一个都不能少》。 我
  之前看过这片子,对这部老片子仍然如此神秘不觉有些失望。但既然是老板盛情邀
  请,我又怎敢不去。于是今天早上,硬着头皮,参加了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张艺谋片
  子的首映式。
  
  开幕式早上9点钟开始,一个美国导演做了简短的介绍,介绍了国际电影节的情况
  以及张艺谋的一些背景。事实上张艺谋已经在12个小时以前离开夏威夷去了日本
  参加那里一部新片的首映式。导演介绍说,今天我们应该看得是《一个都不能少》,
  但是,他告诉大家,根据以往的经验,等一下放出来的片子,应该不是《一个都不
  能少》,因为从中国来的片子,实际放映的片子极少是能够跟事先通知吻合的,中
  国的导演们和工作人员们会随时更换准备放映的片子。这是观众们发出了善意的微
  笑。事实上,根据介绍,最新的拷贝是今天早上6点30才刚刚运到,应该就是与
  在日本东京电影节播放的新片。这一下子让我多了许多兴奋,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千
  里走单骑的报道,知道是一部文艺片,而且是反映人性的片子,但具体了解不多,
  这回有了眼见为实而且几乎是第一轮观看的机会。
  
  灯光渐暗,电影开始了,果然打出来的片名就是:
  
  《千里走单骑》
  
  故事从日本开始,开场连续的日语对白和高仓健的出场让在座的美国人多少都有点
  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地地道道的新片,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起拷贝是否错误,但毕
  竟很快进入了主题。一个日本渔民(高仓健)跟在东京的儿子建一(中井贵一)因
  为交流上的隔阂造成长久的双方分离,断绝往来多年。贤惠的儿媳妇(寺岛忍)试
  图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未能成功。这次儿子因病住院,儿媳给公公打电话请他来东
  京跟儿子见一面, 父亲于是乘坐火车来到了东京。但是病房里儿子拒绝尽自己的
  父亲,老人伤心地沉默的离开,儿媳追出来送给公公一盘录影带,希望公公看一
  下,借以让老人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
  
  镜头转向了录影带,建一作为云南地方面具戏的爱好者,拍下了云南丽江的一些民
  间艺人的唱戏的镜头,其中艺人李某(对不起,忘记了他的名字,长得有点像张艺
  谋的脸)唱完一出戏后,对着镜头说,今天不在状态,下次要表演他的拿手好戏---
  千里走单骑,就是千古传颂,中日皆知的关公戏。他自认为是最优秀的唱戏人才。
  建一承诺转年继续来拍,专门拍这出千里走单骑。
  
  电话响了,儿媳打来电话,哽咽着告诉公公建一其实得了肝癌,而且已经是晚期。
  沉默的公公于是决定,亲自去一趟中国丽江,帮助儿子来完成他的一个承诺与愿
  望。老人打电话告知儿媳并要求保密,于是观众随着镜头转到了丽江。
  
  老谋子的摄影的确不同凡响,自然风情,民俗文化,相得益彰,把丽江的纯朴浓厚
  的民风和秀美宜人的风景巧妙的融合在剧情的发展中,让人颇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来到了专门演这种民间艺术的村落,在导游兼翻译蒋雯的带领下,见到了该村的导
  游邱林。
  
  新一代的谋女郎蒋雯的气质风情与之前的巩章等人截然不同,在下看来应该是很亲
  切,自然,真实而又不是那么美丽却很有魅力的邻家女孩。而饰演邱林的演员就是
  名叫邱林的本人(群众演员)。从此,整部影片全部成为群众演员的天下。民俗本
  色,人性本色,在这些自然的群众演员的发挥与表演下,把真实的丽江的热情,风
  土 描画得淋漓尽致。
  
  在邱林的安排下,一个演员正在上戏装,拿大刀,蒋雯很奇怪,因为这个艺人并不
  是李某,经询问得知,李某因为私生子被别人取笑,拿刀伤了人,被判三年徒刑,
  进了大牢。于是蒋雯只好给老人解释这样的情况,并开始返程。在路上,老人拿出
  钱给蒋雯,要求她帮忙想办法进中国的监狱排李某的戏。蒋雯告诉他,这超出了她
  的能力,表示爱莫能助,于是老人一怒之下要求解雇蒋雯,回村庄。
  
  村里的导游邱林,会几句日文,也会几句英语,但都是半吊子,基本上属于“哈喽
  啊,饭已OK啦,请下来米西吧“这样的水平。这样的语言为他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和微笑。如大多是中国人一样,他质朴,幽默而热心。 不同于蒋雯,他认为这件
  事他能够办成,收下老人的酬谢费用,他开始准备行头。蒋雯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于是告诉了老人申请进监狱拍戏的程序,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以免半瓶醋的
  邱林无法了解老人的想法。邱林于是背着行头,拿着大刀,与老人上路了。
  
  邱林这个人物的真实感极强,他是小人物,他很土确很自信,在后面表现得更明
  显。他也喜欢钱,知道自己的帮忙是需要酬劳的。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邱林都比关
  老爷更真实,千古流传的中国文化,一个“义”字,涵盖了太多的东西,但真正的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其实远远比义着一个字包含的内容更广阔。张艺谋通
  过这个小小的人物,在后面的剧情中,还会反馈给大家更多的东西。
  
  两个人来到了丽江外事办公室,李彬主任(群众演员,叫李彬),热情接待了他
  们,但是表示了这件事的棘手与为难。邱林无法把日语表达出来,抱着词典给老人
  翻译,错误百出,日文英文混杂,一般是这样的对话:you know? 法律,然后用日
  文加一个词。老人固然无法明白,但观众却早已发出会心的微笑。于是只好拨通蒋
  雯的电话。通过电话,老人知道了事情复杂困难超出想象。
  
  在一个语言不同的国家,一个全然陌生的地界,一个举目无亲的环境中,老人想出
  了最后的招数。晚上,当李彬主任结束会议时,邱林一个人抱着一卷录影带等着大
  家。李主任招呼与会的人一起看,在录影带里,老人哽咽着诉说了自己来完成儿子
  最后愿望的事,并出示了刚刚制作的两面锦旗“谢”和“助”。颠三倒四的邱林通
  过蒋雯发来的传真翻译给老人录像做了现场同传,当然不会忘记根老人的锦旗出示
  的顺序搞混乱。但是李主任和现场的人都感动了,连夜请示省外办联系省监狱,开
  绿灯放行。而邱林事实上也就在此时作了一个决定。
  
  于是次日,邱林跟老人一起来到了监狱。
  
  这不是主旋律影片,但是张艺谋巧妙地把中国的监狱的情况和政策反馈给大家,半
  军事化的训练,为犯人准备的娱乐中心,热情政策感强而又不缺乏灵活性的陈警
  官,犯人中的小乐团。透露出来的信息和真实性要远远大过主旋律的影片。
  
  一个民俗剧种在娱乐中心的顶调球灯下即将开始上演了。李某全身披挂,手擎大
  刀,摆好了架势。音乐起,应该开始叫板了,李某没有动,音乐再起,李某还是没
  动。邱林,陈警官上前询问,揭开面具,发现李某早已是泪流满面,涕泪滂沱。他
  诉说着自己对自己私生子的思念,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辛酸。是的,面具上的毫无
  表情并不代表着我们内心毫无表情,深深压抑下的情感不能爆发,因为一旦爆发出
  来,就无法收回。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网络上,面具的含义不言自明,但能够逃避
  面具的,能够面对面具的,现实生活中有吗?
  
  戏看来是没法演了。但那种父子牵心的感觉一下子把日本老人的痛勾了起来。老人
  又添了一个心愿,要让李某父子见上一面。晚上,老人拨通了蒋雯的电话,请她帮
  忙告诉邱林带他去一趟李某儿子的家。。。。。敲门,邱林进来,放下装钱的信
  封,又闪了出去,那里正是邱林曾经收下的老人的钱。老人打电话问蒋雯,蒋告诉
  老人,邱林将带老人去李某儿子所在,偏远难走的石头村。但是钱,自从知道了老
  人的目的和背后的故事后,邱林就决定把钱退给老人,为了帮老人了却弥留的儿子
  最后的愿望,邱林和蒋雯决定尽全力帮助老人,分文不取。
  
  万里孤身一人来到丽江的日本老人沉默了,他没有说话,但他分明感受到了亘穿中
  国历史的“义”的分量。我不知道日本人是否跟我们会对影片产生同样的感觉。但
  我分明感觉到那种在普通生活中的义。一种善良的中国人对同样友善的日本人的
  义,这里有文化的不同,也有文化的交汇。生活的影片不涉及历史,但我却希望日
  本人能够从中了解,讲“义”的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善意的
  道歉,一个真诚的祝愿,一个友善的行为,其实都会有助于消除历史的隔阂。这是
  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
  

147
#4 06-1-11 00:10
  石头村, 戏剧的一幕开始了,石头村委会几位村干部与邱林开始交流。他们让邱
  林翻译:村委会已经知道了整个故事,开过会。孩子的母亲已经死了,但孩子是村
  子里大家照看的,所以要让日本客人了解,一是李某与孩子的母亲没有结婚,所以
  孩子是私生的,但村里承认李某是孩子的父亲;二是孩子八岁了,现在是突然李某
  来认,让邱林给翻译这两件事,邱林说那么你们同意不同意我们带孩子去看父亲,
  
  村长说你先给日本人翻译,你到底会不会翻译?邱林说我当然会,村长说你翻译,
  邱林说你根本没说明白我怎么翻译。双方争执起来。
  
  老人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他儿子喜欢来这里的原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根本不懂别
  人在说什么,完全是天然的孤独。一种完全不属于你的环境,那种苍凉,那种无助
  的孤单,是对自己的惩罚,还是对别人的惩罚?我相信大多数海外的中国人或多或
  少会在某些时候有同样的感觉。那种孤独,那种无助。但是,真正的孤独是什么?
  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即使在孤独的环境里,即使语言无法交流,但在热心的人们
  周围,你依然可以自己选择不去孤独。真正的古都实际是你在你最熟悉的环境中,
  你在最热闹的场景下,你自己内心的那种与别人的距离感。环境的孤独和内心的孤
  独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那里飘泊,在哪里流浪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
  实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关老爷千里走单骑并未觉得孤独,是因为他心里并不孤独。
  扯远了,我借机会抒发一下自己的孤独感,是不是影片的主题在这里反而不是那么
  重要了。
  
  村子毕竟还是同意父子见面并盛排筵宴款待原来的客人,老人的儿媳这时候打来电
  话,告诉老人,她还是告诉了建一老人为了儿子远赴丽江,她说建一认为那部戏其
  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老人为了儿子的心愿去了丽江。
  
  老人,邱林,8岁的孩子(忘了名字,我这狗记性)坐着手扶拖拉机踏上了归程。
  之前因为自己和儿子的关系,老人询问过村长,孩子是否愿意去见爸爸,村长一口
  说定没问题。然而,到半路,出事了。
  
  先是拖拉机出了故障,然后是在邱林和司机在修理拖拉机的时候,孩子跑掉了,老
  人发现后,追了上去,于是一老一小在石林中迷了路,而万山中间手机根本收不到
  信号。直到邱林和司机发现两个人不见了,当地的石头村村民和当地警察一齐出动
  寻找,这一找,就找了一整夜。
  
  老人与孩子在石林中语言不同,各说各话,其实还是很温馨的,再次验证了环境并
  不是孤独的最主要的原因。其间张艺谋把孩子拉屎的镜头刻画得让人忍俊不禁,老
  人看着孩子拉屎,孩子一句你看着我我拉不出来让大家爆笑不已,老人被熏得捏鼻
  子的镜头也让观众忍俊不已。我们却知道老人从童趣中寻找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最后一老一小尝试过用闪光灯求援,用渔哨求援等种种方法无效以后,相依而眠,
  直到被大家发现。
  
  老人坚持让村长询问孩子他为什么跑,是不是不愿意去见爸爸。结果村里上下异口
  同声:问什么,我们说乐意他就乐意了。一个很显然的文化冲突暴露给大家。现场
  的观众会心的微笑体味着这一文化冲突。在讲义字的中国,小孩子是没有发言权
  的。他们只能做大人告诉他们做“该做”的事情。而且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这样认
  为。善良与否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小
  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与角色,在没问他之前,他是不会说自己的感情感觉的,虽
  然他已经用脚投了票。其实引申开来,又何止是孩子?这是文化?这是传统?还是
  别的什么?很显然,美国的观众对这一段很感兴趣,电影的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
  很直白也很有效果。
  
  在孩子的拒绝下,老人决定尊重孩子,放弃带孩子见父亲的想法,而村里人也表示
  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是善于理解与学习的民族。对外来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快的吸收并消化。这大概也是中国能够这么久一直生存下来的秘诀之一吧。
  在回省城的路上,老人的儿媳打来电话,建一,在老人与孩子相依而眠时,已经过
  世了。建一的遗书很感人,对多年以来与父亲的隔阂作了反省与自责。但是,一切
  的一切,都已经晚了。沉默的老人流出了两行热泪。孤独,选择孤独与逃避,是要
  付出代价的,而最惨痛的是,当你知道这代价是什么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跟
  父母是这样,跟其他人其实也是如此。敞开心扉,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戴上
  面具,也不想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
  
  最后,老人仍然决定建议下李某,把他拍的孩子的照片给李某看,为了帮李某放下
  包袱,陈警官组织了很多犯人来烘托气氛,见了李某儿子的照片,在场的犯人都哭
  了。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是真实的犯人,但我知道他们是真的感动。因为他们看到了
  希望,看到了寄托,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处精髓。拍不拍李某唱戏,其实已经不
  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了生活的意义。千里走单骑,既指这部地方
  戏,也指老人为了儿子的愿望万里孤身的经历,更是指普普通通的每个中国人身上
  体现的关云长的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决不是一句糟粕就能够随便打倒的,
  这种长久以来的文化沉淀,其实已经是渗入到每一个生活的角落。哪怕是犯人。而
  人性的光辉,在义字的大旗下,竟也是如此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文化与人性是相
  同的共融的。难怪张艺谋选择东京国际电影节来首映这部影片,在中日当前的环境
  下,寻找一种通性与共同,竟然是如此的困难,这样的影片,我相信会给日本带来
  震撼,会促进中日文化的了解,虽然我并不愿把这样的影片拔高到这样的政治色彩
  的光环之中。
  
  平心而论,《活着》是中国电影的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太沉重,《千里走单
  骑》从一个小事情,一个温馨的角度告诉我们生活的另一个方面,轻松一些,但真
  实性和感染力却同样的强。生活,其实不仅是沉重,更多的时候却是这部戏里小的
  幽默体现出来的一种你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状态。经过了英雄,十面埋伏以后,
  张艺谋再次展现了他的另一种功力。很欣赏这样的影片,论场景,论内涵,论思
  想,个人觉得比英雄要真实要吸引人。影片结束的时候热烈的掌声也代表了观众的
  基本评价。
  
  散场的时候,我们见到了Jeannett Taulson女士,从交谈中我才了解到我的老板和
  Jeannett Taulson是25年前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共同决定者。回来路上我们顺
  路去丽晶海鲜吃中餐,我问老板,是什么让他作出创办电影节的决定,他笑答:因
  为我喜欢看电影。
  
  如果很多生活中问题的答案都是如此的简单,思考还有意义么?
_________________

147
#5 06-1-11 00:11
感觉是部不错的片子~
这回老谋子应该不会带来负面的国际影响了吧~?

2629
#6 06-1-11 02:45
这片子得静下心来看

711
#7 06-1-11 09:55
原帖由 ctjack 于 2006-1-11 02:45 发表
这片子得静下心来看



心里最近有点燥 就先不看了

2272
#8 06-1-11 13:55







21
#9 06-1-13 11:37
我是在元旦的时候看了这个影片!感觉很真实!虽热感觉不到多大的动作和花絮,但是高仓健的表现真的很感人!才是真的情感体现!父子亲情等等!

9232
#10 06-1-13 11:43

1887
#11 06-1-14 04:10
他应该拍这样的片子

439
#12 06-1-15 21:28
不像是张的作品......

2085
#13 06-1-15 23:04
飞飞同志,亏你还是个版主,飞天朱古力贴的内容我在10月26号就贴在这里了,不信你瞧:
http://www.audiobar.net/viewthre ... &extra=page%3D7

2085
#14 06-1-15 23:14

沟通张艺谋

张艺谋上的这期<艺术人生>便是这个标题。
其中有一段张艺谋谈到1997年他去意大利执导<图兰朵>,也正是其父重病不治,人生弥留之际。因为办的是一次性签证,张艺谋知晓若是去了意国,便无法为父亲送行。但是<图>的执导任务也不可变更。两难之下,他选择在临行前几日回西安,于病房探望父亲。
父子之间的最后一个沟通“镜头”是:他退身而出,病房门同步缓缓闭合,父亲的目光穿越合拢中愈发收小的空间继续看着他,直至“门”的最后合上...“那一瞬间我(们)知道那就是绝别”张艺谋导演说,“这个画面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这段时,用手上动作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闭门”过程的画面。
仅仅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位他人往事的听众,在用口头与肢体语言综合描述下的一个看似习以为常的“电影镜头”式回顾中,我太能体验那一刻的深情饱含。这样的感动我也曾在<千里走单骑>首映晚会的最后幻灯故事中遭遇过。但遗憾的是是,电影<千里走单骑>,却,缺乏这种能展现导演内心本意的同等电影表达。
这期<沟通张艺谋>中的有关这个故事的思察,解去了我在张和<千里走单骑>的欣赏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情感语言的丰富如何用恰当充足的电影语言来转换表达?如同很多刚入行新出山的小字辈导演,张艺谋也遇到了这样的技术性障碍。例如,他前面说的与父亲绝别的镜头单用影像来表达,而没有语言上的情绪铺垫,这个镜头之于我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同类的影像表达被使用的“太频繁”了,这一扇死亡病房门的合闭又与另一扇有怎样的区别呢?某些有阅读要求的观众关注的不仅是这扇门的结果,而且也希望看到包括通往这个结果的情绪培养。
我曾集中指出<千里走单骑>在剧情的处理上太过简单了(这并不意味着张导没有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下足心血),没有显性的细节故事填充,没有足够的电影角色间交流,也就缺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沟通,缺少了真实的感动与被感动。不能说这部影片没有一些让观众潸然泪下的情节安排,但这样的“催泪”安排显得过於仓促,缺乏真实根基。
依靠年底佳节倍思亲的传统情绪,借助观众心理上的亲情回归和自我体验来产生一定的认同,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真实水准。我宁愿认为我在看那些宣传幻灯片时,在听张艺谋讲述的父子绝别故事时的触动是由真实“视”“听”媒介引生的来自心底层的沟通运动。
....
节目中张艺谋还谈到了很有意思的且带有普遍性的父子间失语现象。他说每当他母亲也在场的时候,他们(三人)总可以海阔天空的轻松交流。而每当他单独和父亲在一起相处时,出现的场面往往是父亲在一边看报,他在另一屋看书,鲜有语言上的直接沟通。这类违心的沟通障碍,在张艺谋看来不是“隔阂”而是一种“习惯”---他说的是一种行为上的习惯吧。当然朱军在被张艺谋反问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时(俩人都是陕西人,张说陕人性格都比较内向话不多),朱军没有正面认可。啊呀呀。

2085
#15 06-1-15 23:15

再转贴一个影评,妖灵妖的

在经历了两次让某些人觉得荒唐无稽的美学革命之后,张艺谋似乎决心从“只为了提供给观众三分钟能够记得住的画面”的拍片方针中解脱出来,于是,相对低成本、邀请国内电视剧一流编剧邹静之担任剧本创作、讲述普通人、父子情感沟通的《千里走单骑》,在陈凯歌绚烂《无极》之后,以更为讨好的真情康永主持的首映晚会,向观众保证了这是他一次诚恳的回归。

《千里走单骑》汇集了张艺谋过去被广大影评人、普通老百姓共同喜爱的多重元素:从日本“秋菊”高仓健到《一个都不能少》里张慧科式的大眼睛小男孩杨杨,从非职业演出的热心导游和淳朴村民到与《有话好好说》中对官方有微妙调戏如出一辙的监狱长,加上云南丽江地如其名的自然风光以及可作为中国旅游形象大使的好心女导游蒋雯,这么多相似的、以往成功的元素一一亮相,表明了张艺谋势欲把观众带入全方位的“张艺谋颠峰时期”的想象空间之中。

邹静之确实无愧金牌编剧之名,小心翼翼地尊重着观众的智慧,处处留下伏笔让观众先于剧中人思考,观看的乐趣很快随之出现。影片从高仓健踏上云南的土地那刻起,突发事件就层出不穷,而且层层递进,观众完全被剧情所吸引,跟随高仓健在中国进行一次小小的安全的“历险”。不过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观众还不得不承担起观看无聊的、必须的对剧情进入有必要帮助的但或许可以用更高明的手法来叙述的高仓健与媳妇的见面和通电话的戏。由此引发了影片最大的问题:煽情。

张艺谋的电影有好几部煽情煽得很出色,而且干净利落,也许是在经历了美学挣扎之后的恢复期,张艺谋似乎不放心或不敢相信这个剧本的品质已经可以随时打动观众了(事实上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鼓掌的准备),因此他做了一件让影片的品质完全低了一至两个档次的事:旁白。

假如有观众把高仓健在影片中的旁白全文抄录下来,那一定会是一篇可以在任何影评比赛中获大奖的影评。因为它在影片最应该留白的部分,唠叨了太多的中心思想。确实,高仓健的那些旁白就是那些留白镜头的含义,但为什么怕观众体会不了?难道张艺谋认为观众在看到这些感人画面的时候说不出“寡人悟到了”?这些旁白不仅越俎代庖地替观众思考,而且还特意引导观众往张艺谋希望的让你被煽的路子上走,彷佛创作者拿着给杨杨大便的餐巾纸,在时刻等待着给观众接眼泪。

张艺谋似乎嫌阐述中心思想的还不够,所以配乐也得跟上一块儿煽。高仓健举锦旗的时刻,是个洋溢着古怪伤感气氛的时刻。一幅可笑的锦旗、一次真诚的倾诉,组合得漂亮。这个画面明显已打动你了,除了静默,就不需要那些可笑的配乐进来了,不过它们还是来了,而且将在之后的重要的煽情场面中继续让你从入戏的情绪中迅速抽离出来。有这些还不够?对,不够。看到四个或许是五个监狱犯人在片尾落泪的大特写镜头,我都以为张艺谋要直接从银幕上冲下来,直接抓着我的臂膀说:哥们,我上面都哭成这样了,你怎么还......?假如他真的这么做了,那我的回答应该是:张大叔,你怕个啥啊?你明明已经胜券在握了,干嘛还要给自己套一身俗气的仙花盔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