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大神,斗膽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和思考
1和2其實可以歸結到同一個重點去,就是,誰說了算?一般來說正規的製作案,健康的生態應該是編曲、混音、歌手、等等所有人都聽製作人的,製作人來把握整體的方向。
製作人又分專輯製作人和每一首的單曲製作人,專輯製作人需要把握這個歌手的形象,從而設計出整張專輯的概念,以這個概念為前提來收歌,所以總體上的把握應該是專輯製作人的工作,單曲製作人就單純一些,在遵照專輯製作人的概念的前提下,把單曲的方向掌控好,並分配相關的工作內容給對的人,編曲、錄音、樂手、混音都找到合適風格的老師來做,並負責好歌手的監棚工作。
當然這是比較健康完整的流程……理想和現實總有落差……樓主會問應該也是自己有面臨到要兼到一些製作人的工作內容才會問吧?那這部分我覺得你就是要以一個看全貌的心態去儘量的掌控吧,能抓過來的權限就儘量抓過來自己掌握,抓不過來的(比如歌手或老闆想要自己做主)那就商量著來,給出儘量專業的建議,但拍板的權限和責任的承擔就讓給他們吧……如果真的從選歌就沒有一個整體,其實你想要做整體的規劃考量也用處不大……
關於2還可以多說一點,如果在沒有製作人的情形下,歌手或老闆也沒有明確的意見(畢竟他們通常不是非常懂),只考慮你和編曲人的意見的情況下,我建議還是尊重編曲人多一些,因為編曲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工作,而混音只是一個從有到好的工作,混音不可能對編曲做出質的改變,如果編曲設計的要往西,你硬要往東,還不回去跟編曲商量讓他重新幫你換音色改編法的話,那你所做的只是把音質越變越差而已,不要太高估了混音能做的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在無法決定的話,也建議多和編曲師溝通一下,聽聽他的意見,不是壞事。至於混音能做什麼我們可以往下說:
3,關於混音時的創造性,我認為有幾個點是可以做的:
-段落間銜接點,如何讓它變的更刺激或更流暢?
-比較主要的音色,比如吉他、鋼琴、電鋼,再比如鼓,怎樣讓它能在聽起來依然自然的情況下,賦予它個性,讓人一聽到這個音色就能分辨出是這首歌?(這部分華語音樂不太在意或者說還顧不上去在意,但美國佬的混音就很重視這個)
-當編曲真的不夠有趣的情況下,如何用現有的素材,想辦法生成一些更有趣的東西來補足編曲的無趣?
-甚至覺得編的太滿了,是不是可以嘗試稍微減少一些元素,讓音樂更有層次,更能凸顯主題?(這個有一定風險,最好能和編曲人或製作人商量之後再動手)
-配合歌曲要表達的內容,看看素材有沒有辦法去刻意的打上一些適合的,某些歌曲或某些年代特有的烙印?
目前想到這些,當然可以做的不止這些,但和我第二點說的不矛盾,這些都不能夠扭轉大的方向,一切你還是要以拿到的編曲的素材為前提才能動手,沒有尊重就沒有創造。
4,從我有限的觀摩母帶製作的經驗,母帶其實最最主要需要把整張做出取捨平衡的,不外乎三點,1,響度,2,低頻的量,3,人聲。響度混音的時候我們當然不用多管……但另外兩項就可以稍稍的兼顧一下了。當然不同風格的混音落差是很大的,舞曲和搖滾和抒情和R&B的低頻形態是截然不同,所以不可能要求說你混音就一定要把bass全部混的一模一樣大,kick混的一模一樣大……那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混音了。只是在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下,可以稍稍把它們往一起湊一湊。
比如說,兩個喜好風格完全不同的混音師,一個人混一首EDM,另一個混一首抒情,拿到混音成品,單獨聽兩首其實都還可以,但放在一起發現EDM的kick太前面了,抒情歌的bass太後面了,這兩首放一起絕壁不可能自然,那麼是不是可以請混音師稍稍妥協一下,不要那麼堅持自己的喜好,在不破壞風格的前提下,一個把kick+bass稍稍減一兩db,另一個把bass稍稍加一兩db呢?或許這樣一個小小動作,單獨聽兩首歌時候仍然不會覺得怪,但兩首放在一起就自然多了。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人聲的部分,人聲在歌曲里的主次位置、人聲的音色,是可以稍稍相互做一些妥協的,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減輕母帶的負擔,可以在混音的時候略微注意一下這個部分,這樣混音師拿到original mix的時候會感謝你的。
最後說一個之前上老外的大師課時候老頭反復強調的話:“當你做一首歌,彈下去第一個音的時候,你就已經在混音了”。這句話很值得隨時默念、多多體會,會幫助很大
寫這麼多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