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的混音是林正忠老师完成。大师的秘技我们无从了解,因此本篇只讨论到编曲和录音的部份。
关于
人声。一样是用抒情歌最爱组合 Brauner VMA mic Mode 2 + TAB Funkenwerk V72S mic pre 来录。
这首歌的唱腔,我从一开始就希望不要是 "天后" 型的,还没开口手就先举起来要做手势那种。不是说这样绝对不好,但对于某些特殊的歌曲来说,用天后腔来唱会比较不感人。因此,我要求端妤用她擅长的 "剧场独白" 唱法,来诠释这首大气的歌曲。而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一天我们唱到半夜。其实以一般流行唱片要的感觉来说,端妤应该已经整首歌录完三遍了;然而我们要的感觉不同于一般 K 歌,所以一直在找那个很细微的 "对了!" 的感觉。
我们到常去的那家烧肉店吃到四点,心满意足地回家。端妤突然说:「我现在很有感觉。」我说「好啊反正麦克风还架着。」
结果端妤唱的非常好,势如破竹一路唱下去。后来整首歌录完了,我回头检视,发现最后出现在唱片里的人声有 2/3 是那天半夜 4:30~6:00 唱的。嗯,让歌手吃饱是很重要的啊。
我们试过加几轨合音,但怎么加都觉得破坏了女孩孤独的情境,最后决定完全不要。
这首歌最重要的乐器要算是
钢琴
了。由于把 "朴拙" 这个字眼当作指导原则,刚开始我直觉地选用了 Ivory 的 Yamaha C7 音色,结果却怎么试怎么不对。一换上 Ivory 扩充音色 Italian Grand,突然就 "找到了"。其实,不管我们平常对音色多熟,有时候音乐所需要的,并不是逻辑能推论出来的,就像要做一首朴拙的歌,最适合的未必是最朴拙的钢琴一样。
在 Ivory 的音色里,Italian Grand 介于现代的 Yamaha C7 和古典的 Bosendorfer & Steinway 之间。其独特的低音部敲击感,让这首歌增添了另一种感动:它不像 Bosendorfer 那样全面性的震撼你的感官,但低沈到足以在你心灵深处回荡许久,正是我在《花火》里想做到的感觉。也因此,我在这首歌里使用了比别首歌更多的低音敲击。混音的时候,小林老师也把钢琴的 EQ API 550B 的低频用 low shelf 的方式推出来,听起来比一般用 bell 的形状推低频来得沈稳得多。
另外让我琢磨了很久的,是钢琴弹奏的速度。有时八分音符好,有时用十六分音符流动一下,有时交错使用...随着演唱的旋律不同,弹奏的速度也得随时配合调整。愈弹愈觉得学问很大。
不过 Ivory 真的很吃资源。两台计算机,一台要专心跑 Vienna Instruments 的管弦乐,另一台要专心跑 BFD;还好我有 Receptor 可以分担计算机的工作,Ivory 就交给它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