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专辑一直在听,三宝老师来到家门口自然买票去听了,谈谈我的感受
一、乐队编制:
Picc 1
FLUTE 2
Oboe 2
Cla 2
Bassoon 2
F Horn 3
Trump 3
Tro 3
Tuba 1
所有打击乐 4
Harp 1
Pinao 1
Violin1 10
Uiolin2 8
Violia 6
Cello 7
Bass 5
二、惊喜:
1、对我们“音源工作者”来说,听真弦乐那种激动真是难以言表。虽然在现场弦乐声部有些薄,特别是中提,跟铜管的比例有些不协调,但是管弦乐的
魅力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才知道铜管的威力真猛,以前配器老师讲过但是体会没这么深,感觉这样的弦乐队,两支长号足够。越来越喜欢铜管
2、听到了正宗的马头琴,请到的是马头琴演奏家那日森,音准乐感没的说。据三宝老师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大多是改良后的马头琴,并现场请那日森老师
用马尾做弦、蛇皮做面的传统马头琴演奏了一段,果然音色更加的沙哑,在某些音域真的如同马在嘶鸣。而且特别喜欢那种弱音头的演奏法,特别有韵味
3、做过一些管弦乐的MIDI之后再去现场听管弦乐,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比如在乐器音色的美感的建立、声部的均衡、某些乐器的演奏法等方面,总之,对
管弦乐的感觉上有了一些强化,这是听CD不能比拟的
4、新盖的常州大剧院没的说,硬件软件都不错
三、不足
1、弦乐声部太薄。在演奏《我的父亲母亲》主题音乐时表现得尤为突出,那种浓烈的情绪根本没有表现出来,更别谈铺天盖地的感觉。现场还用了扩声,
在我的记忆中
这种剧院演出貌似不用扩声,不知道常规情况是什么样。但是用了扩声还是觉得薄,也理解,这种演出票房不一定好,乐手多成本大
2、笛子和萧。致命的差,一个女孩吹的,音准、音色、乐感都不行,每次出来都破坏前面管弦乐的铺垫,而且离话筒太近,声音太突不容,把后面的
管弦乐摔得老远,赶紧换人,CD版貌似是戴亚吹的。
3、三宝老师老是在低估现在普通劳动人民的欣赏水平,一会强调下半场了还没有人走,最后又说坚持两个小时真是不容易,虽然是在做一个普及工作,但
是感觉他的内心总觉得下面的观众肯定都听不懂,或者对这个不感兴趣,其实就我那天的情况来说还真不是,18号那场大多是单位订票,所以我们没能买到
票,19号的那场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钱去的,去的大多是音乐老师,歌舞团的人,还有一些音乐爱好者,基本上还是有一些音乐修养的,说那些有些伤感情,
哈哈
4、呼麦。据三宝老师说有段时间失传,后来去外蒙古学才得以延续。不知道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反正觉得那个呼麦味道不对,也没什么
震撼的地方
5、曲风。三宝老师自己说,他写的是通俗的管弦乐,我的感觉是《我的父亲母亲》、《牵手》、《离婚了,别来找我》等几部影视配乐的风格没有突破、
配器手法都差不多,甚至某些段落音调都有些相似。《大腕》风格有些突破、重写的《嘎达梅林》不错,个人很喜欢。
6、,三宝老师太瘦了,不像个蒙古大汉,保重身体,哈哈!
瞎写,大家批评!
[
本帖最后由 寒当紫 于 10-1-22 19: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