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的哦!
这两天“音乐人攻略”这边的这个讨论很火,我连自己看法带吸收他人的看法大致归纳成4点吧:
1)App Store是绝佳的销售渠道,不该放弃。
2)App带回了正在消失的传统专辑式整套体验,因此数字专辑的收藏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3)App专辑需要标准化,需要产业链努力,需要降低成本,控制价格,而产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4)App是唱片业复活的一个机会。有多大把握不敢说,但浪费就太可惜了。
以下稍微详细地论述:
1、要贩卖无形文化制品,iTunes/App Store是眼下最好的销售渠道:付费用户多,购买流程容易,分成行为利索。希望得到商业回报的artists至少不应该放弃这个渠道。
2、音乐一直都是无形的,需要介质、载体。app和从前的实体专辑(黑胶、磁带、CD)一样,都是一个带有整套用户体验的载体。从前的专辑,打开会看到歌词本和盘,歌词本里有歌手Xie-真,或唱片公司团队设计的视觉体验物,有的还附带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东西。App带回了这套正在消失的体验,同时把它非实体化、数字化了。
3、数字格式是流行乐产品的极简:多数都损耗音质、除了音频数据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有限的id3tag信息),但是传播极方便,打破了“音乐必须随同载体一起贩卖”的传统,破坏了唱片业的资金流链条。唱片业探索了十多年怎么在新形势下维持资金流,如今app是个可能的机会,它又把音乐和周边捆绑在载体上了,而且听众付费可能性远高于MP3分享,这一点曙光、一点机会,无论如何产业都应该抓住,去翻MP3的盘。产业是有影响消费者习惯这个力量的,否则当年也不会携手把横空出世的CD格式灌输进无数早已习惯黑胶唱片的家庭当中,强制所有家庭接受。
4、App专辑的前景到底能到何种程度无法进行预测。但我想,假若出现“蔚然成风”的状况,它至少需要标准化。譬如一张标准化的CD专辑大致是这样:18元人民币、8个彩页的歌词本、1张CD盘。那么标准化的App专辑有可能是:12元人民币,10幅带有歌词及其他文字信息的图片或视频,一套作为附赠品的高品质MP3(可能通过Email、验证码下载等方式分发),以解决iPod等设备的装载,和听众随时取用时(车载、跑步、路途、无视力闲暇)的需求问题。
5、假如能够形成12元的标准价格,这个艺人分成标准(x0.7=8.4元)已经比18元的CD中艺人的分成程度高了,在CD一张都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我想这个够有诱惑力了。创业的新公司是先锋,传统大唱片公司应该奋起身上最后一点气力,博一下这个领域,独立音乐人可以在产业链初具雏形后搭车进场。至少这是个自然合理的市场,不必求歌迷的预售款来融制作新专辑的钱——李志模式不一定绝对不好,但肯定不是成熟自然的商业样貌。
(补充:这个分成比较还需斟酌,app销售给艺人的70%里应包括录音、音乐制作和app制作成本,即30%付给销售商;我脑子里那个传统cd给艺人的分成是艺人纯收入,音乐制作、专辑制作印刷和发行成本都归唱片公司;因此两者不应简单比较。但卖得出去总比卖不出去好。而app艺人的成本控制有赖于产业发展,如:bug更少、设计品位更高的app制作工作室数量的增加)
(再次补充:查阅了百度百科“唱片公司”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69123.htm),里面指出,传统唱片业中唱片公司向乐队支付10%,互联网音乐中唱片公司向乐队支付5%-8%。以上作为参考。再聊下去的话,话题就进入“投靠唱片公司好还是独立制作好”了。)
7、卖CD真是穷途末路了,试想一个只有MacBook Air和iPhone的学生/白领,她买了CD都没地方播放。高价专辑我认为也不妥当,流行乐、摇滚乐、电子乐都不是艺术品,不管作者叫左小祖咒还是叫小河,在非常时期勉强糊口时耍耍王八拳还可以,一旦混乱状况结束,产业变得健康,150元CD专辑、488元画册专辑等行为的荒谬之处就展现出来了。一张经过较为标准化制作过程的40分钟音乐专辑,我认为合理定价就应该在8-30元之间。也许是偏见,但是我觉得超过这个范围的全是耍流氓。当然还是要补充,非常时期下独立制作的成本的确高企,也可以理解。
8、楼上诸位提到的一些细节,若有产业力量推进,都不是太大问题。iTunes Store也仅仅是分发音频流而已,需要改革,谁知道将来Apple会不会推出一个销售App专辑的App Album Store呢?音乐人App的不合理处在于,单曲/专辑这个维度的单位是流行乐产业认可的一个标准,即使用音乐人App,也需要“程序内购买”行为维持出售产品-回收资金的链条。App数字专辑怎么不能珍藏?各位的珍藏照片恐怕也没有都冲洗出来了吧?我购买了数字专辑之后它就存放在云中,即使我换了一套设备,只要购买过还是可以立即重温。纸质书也需电子化,和专辑App化概念相仿,等大家接受了自己购买过的纸质书在云端都有电子版时,自然也就接受购买的专辑在云端都有App了。
9、我的这些看法是基于对过往唱片业的认可上做出的,承袭了很多旧式的唱片概念,没什么革命性的新看法,因为我认为过往的“唱片概念”在很多人心里都还没死。但也许一个基础概念的转换就把如上设想全盘打碎了,不过那也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上述还较具实际操作价值,渐变改革还是要更容易、有效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