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linx 于 15-12-31 14:07 编辑
那年代是电影便携式磁带开盘机 同期录音或后期棚录的,(棚录拟音配音居多)
混音用的也是开盘机 ,模拟台子, ,,高频不易产生尖锐的毛刺感,,音色有他固有的时代性
另外电影成片发行 声音是打点记录在胶片上的, 也就是说 电影院里电影机转动的胶片上 每秒24格 是既有图像又有声音的
这也是2楼所说的 为什么声音感觉貌似有些快进的,,, 不流畅 不自然
你说的有类似电视机声音 是因为早期的技术限制, 70年代的录音器材、扬声器、放大器等 肯定没有现在的指标高 音色真
(比如:那时的箱子 很多只能达到高频15-18K 低频下潜也没有50Hz, 现在很多箱子都可以在20hz- 22K)
那时的人声 中频表现力比较突出些。为的是着重表现电影对白的语言辨识度
另外,就是混音师的审美风格也会影响到声音的表现力 , 比如:一拳打到脸上 必定会有混响 ,,,,,啊 啊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