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ravinsky0528 于 16-7-14 14:00 编辑
我試了 我把每一軌send到FX在導出
接著又把每一軌都send到相同數目 各自獨立的fx軌 完全一樣的SEND量與FX參數 在導出
兩個檔案比較 我明顯感覺有差距 (而且兩者無法反向抵銷 照前面DSP的說法 應該是會完全抵銷 這裡再度證明DAW不是那麼老實的)
前者就如同我平時聽的 乾聲居多 後者則是比較滑順均勻 乾濕聲都有的狀態
這並不是幻想 試想一下 前者是全部的乾聲軌道 加上DAW先把所有send sum成一軌給FX(這裡就是一次sum 誰能保證DAW有沒有確實反應訊號 是否因為屏蔽效應 而改變高中低頻) 最後產出一個濕軌 那麼從能量上來看 是原先所有的乾軌 加上一濕軌
後者則是所有的乾軌 加上所有單獨SEND到獨立FX產出的所有的溼軌 因此有20軌乾 就會有20軌濕
是想前後兩著 光是軌道數目就差這麼多 能量上怎麼可能會一樣 外加上DAW對於 20+1的混音 與20+20 又怎麼可能會算出一樣的結果!?
似乎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樣 太過於相信DAW了 以為所有算法都不會捨去任何資訊 所以先後順序不影響音質 事實剛好相反
今天我的問題整個重點就是 我門必須要有一個高手 完全的破解 找出DAW內部的所有邏輯 很多時候 類似send 跟group軌道 都等於是一次小型的sum了
那理改變的音質不是一點點 並不是10個1 相加等於10的概念!
因此更加延伸到 有沒有可能人們常說硬件效果好 其實是因為使用硬件時 都採用單軌 或單組 分別過帶的關係 所以幾乎所有音軌都保持了最佳的reverb細節
而不是DAW這種send全數捆綁 先降低細節 在送給FX
因為硬件本身計算密度已經很高 又透過這種過帶手法 所以細節更高 就我所聽過的硬件reverb名機 出來的東西 我都感覺密度很高 很均勻 很滑順舒服!
我嚴重懷疑是就這麼回事
最後我必須說明一下
當我說我聽不到REVERB的時候 我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 只去聽聲音結束的迴響長度
而是整個聲音從發聲開始以來 乾聲與濕聲混合的感受 與密度
當乾聲過多的時候 就會有一種類似於混音時 CLOSE MIC多於TREE MIC那種音色改變 對我來說是不喜歡的
還有一點就是 因為我只做管絃樂類型配樂 不做流行樂
我想兩者的REVERB使用方式還是有很大差異
一般流行樂比較不可能用到這麼DARK 這麼濕的狀態
畢竟管弦樂的Mockup是以模擬現場為主 所以細節概念操作上還是略微不同的
差別就在於 流行樂的reverb調教 是好聽就好 恰到好處就行 沒有真實與否的差別 超現實也行
但管弦樂mockup 的reverb調教 是每個樂器都能夠不被影響的自然擴散在空氣中 自然的殘響才是最好 必須越接近真實狀態越好
真實世界並不會因為銅管比長笛大聲 長笛的聲波就被屏蔽不去撞牆反射了 這不可能 而且這種細微的聲音 常常是影響管弦樂大氣氛圍的關鍵
ps因為比較忙的關係 就沒有將繁體字轉為簡體 還請各位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