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瞎说一波,仅供参考:
所谓“立体声”的本质,其实就是要让左右的声音有差别。左右声道的声音有差别,人耳才能感受到“宽度”,进而感受到声源的左右位置。
那么要想制造这种差别,也就是3楼朋友说的那几种录音方式了。
录两次(两次弹一样的东西或者不一样的东西都行),分别把pan拉到左右,人耳即可感受到左右传来的声音信息的差别。就算是最顶级的演奏家,把同样的内容弹两遍,这两遍录下来的波形信息也会有差别。
因为人手不像机器那么精确,并且琴的状态也不可能两次都100%一致,甚至室内的空气状态也会有差别,于是两遍录下来的内容一定会有细微差别。而人的听觉神经是非常灵敏的,完全可以捕捉到这些细微差别,于是从听觉的感受上,就会觉得声音有了“宽度”。而且,如果两轨pan到极左极右,那么听起来声音的空间感会非常宽。
只录一次,用两只话筒对准琴的不同位置(例如一只话筒对准音孔,另一只话筒对准指板),那么两只话筒录下来的声音也会有差别,再分别pan到左右,听起来也会有了宽度。
只录一次,用两只话筒摆M/S制式,也可以获得立体声效果,虽然“宽度”方面会比不过前面说的几种方法,但得到的结果最符合真实现场的自然听感,而且录出来的“宽度”可以通过调整M话筒与S话筒的音量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理论上,M/S制式录“单个声源”出来的“宽度”的感觉,其实是来自于房间左右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假设在一个“绝对无反射”的房间里用M/S制式录“单个声源”,那么听感上就只能得到“声源的位置感”而不能获得“宽度”了。
用两只话筒摆XY制式或者AB制式来录音,与M/S制式的结果也类似,只是录出来的宽度不可控,且AB摆位有可能造成相位问题,所以不太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