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赞同。不过有两点值得大家思考。
优秀的软件和硬件,永远是极少数。这个帖子里有不少朋友还陶醉于几千几百块钱的便宜硬件、通道条、“台子”来混音,还有那些老掉牙的广播级效果器......不管你前端话筒有多贵,声装有多好,用这样的效果链处理一遍,声音的失真、底噪根本无法忍受。听不出什么是失真什么是保真,还
以糊为美,这是最悲哀的事情。固然有人听不出优秀硬件的好,但是我认为,更多的人不肯承认劣质硬件的坏,更误人子弟。
很佩服老外的一句格言:"Buy cheap, buy twice. "便宜的东西,有时候会阻碍自己进步。花小钱想办大事,以为这就是“模拟味”“硬件的声音”,买了这些低端硬件,把自己的混音和母带糊成80年代的质量,这是一种
愚不可及的开倒车行为。
我们在谈论软硬对比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用硬件的标尺去衡量软件。软件发展至今,跟硬件已经不是同一个起跑线了。硬件难升级,软件有迭代。十几年前的软件,算法落后、处理品质不佳,抗混叠也不做,给我们留下了“塑料味”“闷糊冷硬尖”的刻板印象。但2021年显然不一样。而且,精度再高的“母带均衡器”,它的控制也不如一个Fabfilter自由;再高端的硬件,也会引入软件没有的底噪。对比软硬,可以只谈听感不谈其余吗?
其次,软件可以创造出硬件拧不到的声音。执着于追求用软件去接近硬件,不能100%相同就说软件
不行,这样的思维本就是
削足适履。为什么不能说,硬件做不出软件的效果?什么硬件能像RX9一样修复素材?
我们都承认混音不是只有唯一解的,硬件独有的声音当然也不应是唯一解。既然如此,为什么承认有些软件同样悦耳,对于一些朋友而言就如此困难呢?为什么一定要梗着脖子说“好坏就是一耳朵”呢?
http://www.audioba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69039
比如上面的对比贴。如何评价硬件和软件才能不失公正?就算是评价听感,也存在太多变量。甚至有许多老师在应用软件上颇有心得,有把握用一些插件灵活组合,就能将某些硬件的音色等效替代。因此卖掉硬件的并不在少数。
软件生来就是为了做硬件所不能做的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拓展数字音乐时代的无限可能。很难不承认,今天任何一首正规制作的商业歌曲,其处理的品质比起十年前的奥运歌曲高了不止一大截。这是当代音乐的幸福。
即使是在“还原硬件”这个赛道上,近几年开发的AA插件和第三方采样表现也足够惊艳。想获得一个类似的声音,其实已经相当接近。可以听听这个
https://www.你吐吧.com/watch?v=Q9603MvS9Mk
不如缩小一下讨论范围。争论软件硬件这种地图炮,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指导消费,又不能提高技术,只是一轮又一轮的迷思、玄学、脑放。最好是具体到硬件型号、对应的插件,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大家选择趁手的工具。
一线的插件暂时无法100%还原部分高端硬件的声音。
但是替代中端以下的硬件干活不成问题。
拥有高端硬件效果器并不是干活的必要门槛
所以用软件逐渐成为主流
至于哪些是高端硬件
见仁见智吧。毕竟都市传闻两万块钱以下的硬件都是玩具。
本帖最后由 大道无术 于 21-12-22 18:29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