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捧好莱坞是一种旧日延续下来的习惯~~~~
好莱坞弦乐是2010年左右出来的。
那时候号称三大“弦乐神器”:好莱坞、LASS、cinematic strings2.
相比之下,LASS的连奏很好,但因为采样是单组麦克,所以声音不够好,气场不够大,穿透力不够强。CS2气场很壮阔,但连奏没啥操控性,连个滑音都做不出来,而且它那个壮阔的气场是虚的,有一种“缺芯”的感觉,放在厚重的配器里要么遮挡其他乐器,要么被其他乐器遮挡~~~
唯有好莱坞,既有不错的连奏(比CS2强得多但比不过LASS,但也基本够用),又有壮阔的气场,同时音质又有很强韧的穿透力。所以深受用户喜爱。虽然它很费电脑配置,虽然play采样器当年的稳定性也很受诟病,虽然很多用户都期待着有哪家基于kontakt的产品能够彻底替代掉好莱坞(kontakt的采样运行效率比play引擎好很多),但好几年过去了,还真就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够全面、彻底的干掉好莱坞~~~~(直到近几年喷火、CSS等新产品的出现)。
那个年代,一般人的电脑很难支撑好莱坞麦克风位全开运行,且售价不菲,所以很多人其实没用过好莱坞。这其实增加了好莱坞的“神秘感”——人总会对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抱有超出理性的期待。
再加上,那时候真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好莱坞,并且愿意花大价钱攒出高配置电脑运行好莱坞的,往往都是接高价格编曲单子的“高级专业用户”,这种编曲师本身水平就比较高,做出来的音乐也会很好听,于是这让那些没用过好莱坞的人产生了一种误解——他们是因为用了好莱坞所以才把音乐做的这么牛逼的??
于是这些原因叠加起来就导致了好莱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树一帜”的名声。。。。好莱坞确实是曾经被“过度吹捧”了,但如今又从另一个极端去“过度贬低”它也是不恰当的。这年头固态硬盘已经普及,大部分音乐人的电脑都可以轻松运行它了,而且它的音质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至少,好莱坞弦乐和铜管的“穿透力”在我个人感觉,就算是到了现在也仍然是无敌的(木管和打击乐很一般)。
总之,好莱坞(尤其是弦乐),在它诞生的年代里,其实是一个“超时代”的产品~~~而十年后的现在,它也仍然很有实用价值,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