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物理设计放大功率、倍率等参量计算上设计不合理的设备,就不存在太多所谓的“推不动”问题(铝带话筒毕竟用的人不多,这玩意儿可能还真有点放大能力的要求,确实有些挑话放)!事实上,更多这类所谓话放、调音台“推不动”话筒是很少见的,前提是你的设备搭配、连接没有问题。
当然,我也一直觉得用“推”,在录音端并不合适,输出端这么表达,也许还能勉强说得过去。
既然只要功率匹配上没有问题,那么,又哪来的那么多“推不动”?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吧:
一是,无知的选择和搭配造成的声音听感绵软无力,也就是声音缺少力道、塑形与饱满度,整个声音听着没有预想的精神状态,显糊、塌、散、弱,好像是设备力不从心。实际呢,更多是设备的品质问题,声音音质的调校不在审美要求的状态。好好想想,是不是“推不动”的设备多数是一些中低端产品,或者是与一些中低端产品连接使用才有的现象?这,是音质造成“推不动”听感现实状况的一面;
二是,无知的认知和结论方式。用自己认知内的能说得上来的词儿,表达所听到的上述大致感受,因为别的具体说法也说不上来,就这词儿跟听感有点接近,于是就选择了这样无知的表达任何此类听感现象的结论描述。另外,更无知的人连听觉上都无法觉察,就直接跟着人云亦云。然后,既然学会了这个词儿,就当万精油用在很多听感不适的场景中,还以为这词儿是个术语,很专业。就如,只要有人说“我的话筒坏了”,结果一堆不问缘由的“受潮了”的跟帖就开始堆叠,基本同理。这是无知找不到缘由,却又喜欢说道说道、蹭蹭话题热度,又或者是无奈必须要向别人表述自己使用感受。这,是说法被人为乱扣、乱传、滥用的一面。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4-3-29 14:59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