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音色好坏关合成方法什么事?

( 48 )
 
[收藏]
-  第 1 页  -

373
#1 03-4-28 11:21

音色好坏关合成方法什么事?

常看见厂家或个人把音色的好坏与什么合成方法先进程度,芯片计算能力扯在一起,这要在早些年科技水平低的时候还有意义,到现在纯粹是混淆视听。就像要是在十几二十年前, VCD说不准还能算高科技, 可今天你说我在VCD基础上更进一步整出来一个什么SVCD, 这算狗屁高科技。 合成器搞来搞去, 也无非就VCD这点科技水平。 他不是一个科技密集型产品, 倒是更像一个劳力密集型产品, 你买的那些电路, 芯片, 要是普及化生产了, 就跟VCD是一个档次的东西。 你付的钱更多的是换取那些音色设计师来回反复倒腾音色的时间和精力。目前主流的样本回放类合成器合成技术都大同小异, 无非是几个音色样本叠加, 设ADSR曲线, 振幅振频调制,效果器润色。 可是Alesis的QS就没有Roland的JV好听, 为什么, QS的合成能力差吗?根本不是, 只是QS的音色设计师的品味和能力跟JV设计师不一样罢了。要是叫Eric Persin(Roland的音色专家)来为EMU做一堆SoundFont, 决不会比JV差到哪里去。

所以为什么市场上各种软音源层出不穷, 模拟,FM,粒子合成之类的很容易就超越硬件了,因为把他们的原理搞懂了以后就可以编程模拟出来。可是好听的采样回放音源没几个,不是GIGA, Tank, Halion的引擎不好, 不够先进, 而是没有人在这些引擎上面花费像Eric Persin等设计师在JV上花费的那些精力和时间。就算有人愿意花这个时间和精力, 他也不一定有哪些音色设计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音色良好的品位。而传统大厂Roland, Yamaha, Korg花了不少时间精力累积起了他们各自庞大的音色库,他们指望着靠这些音色吃饭呢。哪能那么容易就通过软件形式把些东西发放出去, 让你拿了去随便拷贝呢。 这东西可是一点版权保障都没有的, 我拿音频软件稍微改一改就可以说这是我的音频样本了。有人说不是有音色盘么, 怎么解释? 你想想,你要用好他们的音色, 一得有样本, 二得有他们特有的合成方法是不是?如果他们通过软件形式发放这些音色,可以把样本通过音色盘的形式给你, 可你得买采样器(也就是买他的合成方法)才能放出正确的声音,无论如何, 绝不可能把样本和合成方法都给你, 否则硬件的销售就成问题了。这就是GIGA, Halion之类软采样兼容Roland不理想的问题所在,如果是给的采样是鼓, 那只要播放就行了, 如果是只有音头,依赖循环,ADSR曲线和效果器的采样,如键盘类音色, Synth Lead和Pad,除非你知道Roland的合成方法,否则合成不了正确的声音。


所以音色好听不好听80%取决于设计人员的水平, 样本大小和合成方法先进程度只起很小的作用。

附:
Yamaha为了扩大影响97年就把XG音色样本劣化后通过SXG软音源形式推出了, 认真玩一玩就知道, 他们这些传统合成器厂商要是想把硬件音源作成软件, 简直是小菜。以97年的PC处理能力和今天的PC相比, 什么MOTIF, Triton, XV-5080, 要是做成软件在今天的主流配置机型上跑,绝对流畅得你立马想删掉GIGA, Halion, Tank.

Roland比较谨慎, 一直只敢弄一个VSC88这样的垃圾来应对YAMAHA的SXG。很多人受Roland的暗示, 想当然的以为VSC88的音色和SC88差不多,实际上VSC88的音色只是排列方式和名称和SC88相似而已,听起来比CASIO的低档电子琴音色还差, 根本就跟SC88的音色样本没关系。一直到Roland推出VSC88的第三代,又加了一些音色, 然后暗示和SC8850相似, 实际上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一点上,YAMAHA做的比较大方,SXG跟对应的硬件MU10的音色很接近, 只是音质比较差,(因为样本从MU10的4Mb压缩到2Mb, 而且效果器算法比MU10差)。而到SXG的第四代, 样本已经增加到与MU10一样的4Mb, 而且效果器算法已经大大改善, 除了合成引擎还有一点噪音之外,各方面都已经很接近MU10了。

2036
#2 03-4-28 15:47
我不大同意,你觉得YAMAHA的12dB LPF和Roland的12dB LPF能出一样的声音吗?

373
#3 03-4-28 17:22
YAMAHAEX兄的意思我明白, 就好比问你能在DX7上整出D50的电钢琴音色么?既然不能, 凭什么说合成方法不重要?可是您着眼的是具体差异,跟我说的是两码事。

加法合成, 减法合成, Waveshaping, FM, ...等等等等, 出来的声音是肯定不一样的, Yamaha, Korg, Roland合成器里用的振荡器, 滤波器, 效果器肯定也不一样。可是他们都是音色创作的平台,最终音色做出来好不好听得看音色创作者的口味和能力。

以前合成方法少, 芯片运算能力低的时候, 发明一个新方法, 制造一颗牛B处理器可以大大方便创作者制造新颖好听的音色, 不说别的, 光是芯片速度提高, 同时处理音色样本数量增加, 就能带来力度分层, 音色叠加等音色处理手段。 就像20年前要是有块芯片运算能力能达到实时解MPEG码, 放个VCD, 那它可就值得大书特书, 实在是牛啊。 可是到现在科技这水平, 无论什么合成方法, 用P4的机器来实现都绰绰有余了, 至于复音数更是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上百, 那为什么软件采样回放合成器Giga, tank, halion, 甚至是大厂商YAMAHA, Roland自己推出的SXG, VSC上的音色还是没有硬东西好听呢, 是因为合成技术不够强么? 根本不是。在目前的条件下, 别说做个软件的DX7, D50了, 什么XV-5080, triton都不成问题, 做不做只取决于厂家的商业考虑, 根本不受合成技术水平的限制。

就拿Reaktor说吧, 它牛吗?“ 牛!” 它的音色好听吗? “啊...这可不一定。” 你肯定不会直接回答好听或不好听, 因为这得取决于作音色那位仁兄的口味和能力,对不对?

呵呵,我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2036
#4 03-4-28 17:48
是啊,是这意思。不能说FM的音色就比采样合成差!:p

3530
#5 03-4-28 20:35
这种长篇大倪的帖子现在很少见了,我也来参与。  

下面我随便聊聊,可能和这帖子的主题没什么关系,只是些个人观点与看法。

说到软波表,其实我还是挺喜欢Roland的那个3.2版本的,虽然他的音色不怎么样,无法与硬件相比,不过她是我这里回放标准MIDI效果最好的软音源了,而且很多我喜欢的MIDI曲子都是GS格式的,以前我就使用这个软音源来分析别人的MIDI的,所以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在我听标准MIDI,肯定不开设备,就用这个波表听听就OK了。

硬件音源的技术方面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何况对于合成器音源内部的合成解构我还没有完全搞明白,怕说了会误导或者引起“武装冲突”。我喜欢硬件的东西,我觉得把钱用在升级电脑上还不如花在买硬件的设备上。电脑过不了几天就淘汰了,硬件的可以一直用下去,假如有一天不喜欢了,还可以出售嘛。
我花了很多钱把电脑从: 赛扬333、64MB、金鹰主板、4.3G硬盘,升级到现在的: 赛扬950、技嘉主板、448MB、100G硬盘,现在还不是和当年没升级以前一样,属于淘汰配置,软音源用不了几复音、效果插键也挂不了几个。假如我现在在花钱升级,到了明年、后年还不是和现在一样。所以我现在买东西就考虑来那种不太占CPU资源的,自己就能处理的东西。(Pular 2就很适合我,有足够的钱了我一定买这个,不升级电脑)

音源方面,我觉得合成能力是很重要的,先不说预制的音色好不好听,合成能力强大了,起码这台东西就很有玩头(对于那些喜欢“玩”的人来说)。像我以前的S03,就没什么意思,两天就烦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买东西一定要买顶级产品,那怕是过时的顶级产品。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希望YAMAHAEX与LOBO聊聊自己使用硬音源或软音源 中的一些纯个人的感受。

653
#6 03-4-29 16:15
LOBO写的很好,我基本赞同。

   电子合成器作为一个电子产品,要符合产品设计的一般规律,其中,技术只是其产品竞争力的主要一方面;但不是产品竞争力的全部;在YAMAHA Roland这些运作成熟的厂商里,技术是否能为产品带来最大化的利润是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否采用最新的技术要看能否带来最大和持续的利润,并且不会对自己现有的产品线带来冲击。
   当一个小公司进入这个行业时,尤其是欧美的公司,由于没有以上顾虑,往往将“最新技术”作为产品主要卖点。
   回到正题,数字合成器作为合成声音的工具,其方法只是手段,声音的品质才是主要的指标。
   当前,任何一个数码产品都受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IT技术的冲击。IT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想就是
1、细致的大工业化的分工。举例来说,做零件的,就基本不做整机,做OEM、ODM的就不做品牌
2、大小通吃的规模效应及带来的垄断式经营。
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才使计算机技术发展到由需求带动产品到由产品带动需求。
计算机技术绝对是高科技,不是吗?有多少人知道主流CPU的详细技术内幕?但又是最便宜、发展最快的高科技,正是因为全世界“用最多的钱、最优秀的人去赚风险最大、投入产出最差的钱”,你才如此容易地制造一台电脑整机。
   合成器也不例外,如此强大的平台使各种合成方式得以实现,并且缩短了入门的差距;就向为何2002年中国有如此多的国产嵌入式CPU诞生,强大的EDA设计工具(Cadence)和标准的可转让的IP让Embedded CPU设计变的容易。
  但是不要忘记,CPU也好,合成器也好,是要让顾客掏钱买的,这就又回到前面所说的,你的产品里是否包含了企业的价值,厂商会在音色制作经验、产品功能、可靠性、品牌价值、经营策略方面综合提高合成器的门槛。
    所以,也可以讲,传统的数字合成器产业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IP、经验、人才将会变成业界的主要竞争力,生产则会转移。

373
#7 03-4-29 19:05
呵呵, 听GM和GS格式MIDI最好的软音源绝对是YAMAHA的SXG, 它是兼容标准的GS控制器和系统码的, 所以放标准GS文件一点问题没有。 虽然对音色的偏好可能因人而异,但SXG播放GM和GS的声部平衡度和音色的专业感比VSC要好得多, 如果对此有怀疑, 我可以拿一堆Roland自己的GS格式MIDI文件, 你试试看是在他自家的VSC上好听还是在SXG上好听。

大部分GS格式文件制作时参考的是SC55, SC88等硬件上的音色, 而XG格式设计的时候就是想一统天下的,所以努力要兼容当时的标准GS格式(即SC88pro以下级别)。虽然XG的很多音色和SC55, SC88不同, 但是起码得做到保证大部分GS文件在XG音源上播放不怎么走样, 这一点YAMAHA做得很成功。 而SXG的音色与硬件的XG音源如DG50, MU10等没多大差别, 只是样本和效果器的音质差一些, 所以GS文件在SXG软音源上放效果也不错。而VSC里那些跟SC55, SC88上同名的音色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用VSC听根本不能保证这就是作者原来听到的效果。

另:说到兼容什么什么格式, 其实就是一个翻译MIDI指令(也就是映射)的过程, 比如我接收到你GS格式的F0 41 10 42 12 40 00 7F 00 41 F7系统码, 这提醒我这是GS格式文件, 我就开始准备翻译, 接着收到你GS的128库05号音色信息,这在GS里表示的是一个电钢琴音色, 我就调出我的34库05号电钢来演奏这轨,又收到F0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0 F7, 假设它在GS格式里表示指定滤波器Cutoff为64, 我就调用74号Controller把滤波器Cutoff设为64。

我是从AWE32和SXG50开始接触MIDI的, 对当时我一个穷学生来说,手里的AWE真不怎么样,既贵,音质又差, 自带波表音色又弱智, 专用的扩展音色内存更是贵的离谱。当时DG50和MU10都是两千左右的东西, 根本买不起,然后YAMAHA推出了SXG50, 终于让我体验了一把准专业的音色, 用来听听Roland早些年推出的那些很棒的GS格式MIDI, 效果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好了。平时扒扒带, 玩玩Band in a box是够用了,就是延迟太厉害, 根本没法实时输入,后来有了SXG70(就是SXG50+SXG20), 又有了SXG100, 这下延迟可以调的比较小, 勉强能接上我的小MIDI键盘弹弹和弦了。 在后来又出了YMF724声卡, 延迟更小了, 而且音质比软波表好。到最新一代的SXG已经开始用4M的音色库,动态就更棒了。

VSC从55到88的第三版我都用过, 没多大改进, 只是把那些破音色的数量增加了适应GM2标准, 质量一点没变。 刚开始拿来放我熟悉的那些MIDI, 就觉得SC音源的音色不可能这么差, 要不然根本没人会浪费好几千在它上头, 结果后来听了真正的硬件SC的音色证实了这个想法, 硬件的音色虽然听起来也不专业, 可是比VSC要好听, 饱满的多了,如果说MU10和SXG的差异是100和85, SC和VSC的差别就是100和40。 VSC的声音干, 不少人维护它, 说这是专业的表现, 说混响和合唱是应该由作者来设定的,说SXG不专业,你什么都没设呢, 它的混响默认就已经是40了, 结果声音听起来似乎更好。这是扯淡, 专业的MIDI文件制作时每一轨都应该设定混响和合唱发送量,即使是0也应该发送0的指令, 有了这个指令, SXG就照着办, 又不是你制定60, 它就在你的60基础上再加40, 自己不定好混响和合唱, SXG帮他设了一个常用值, 还怪人家不专业。

扯远了,说回声卡来,后来Creative推出了Live!, 我买不起, 然后又推出了Live! Value, 这对我来说可是伟大的一个产品,音质比AWE32提高了可不只是一点, 对我来说已经够用了,SoundFont内存的问题也解决了(SDRam比AWE的专用内存可不止便宜一点), 而且支持多音频流,又自带还不错的效果器,以它的价钱来说实在是没得挑剔了。(到现在Live5.1两百多块的价钱, 几乎是白送了)很多人揪着广告上声称其专业品质的商业宣传不放, 横挑鼻子竖挑眼, 今天说频响曲线不直, 不专业, 明天说数码输入没有字时钟, 不专业, 又埋怨EMU被Creative这暴发户给并了,今后又要少些精品合成器了。这种心态合着该让他们只能买到几千块的APS, 省得心烦. 讽刺的是不少人指责归指责, 往自己电脑上装一块Live是一点不比人家落后。

又扯远了, 前面说到Live解决了SoundFont内存的成本问题, 我就上网找了不少SoundFont, 虽然好的不多, 但还是有不少收获,像常用的钢琴, 电钢, 鼓, Bass, 弦乐, Pad, 都有很好的SoundFont. 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专业的音源音色能好到什么程度, 所以还是心痒痒要买硬音源, 上班后遂了这个愿, 整了块JV-1010回来,这可是性价比一流的东西,我就不用多说了,有了它慢慢的我就不怎么搞SoundFont了。 后来又接触过SC8850, 这东西虽然比Jv-1010贵的多, 音色却还是反映SC系列的市场定位, 除了一些新的音色比如无品BASS等, 大部分音色都没有JV的听着专业, 怎么说呢, 单独用SC8850做的东西, 一听就像高档电子琴示范曲, 而单独用JV做的东西,基本可以当小样蒙人了。XP-30和JV-1010我都玩了一段时间了,比较熟悉, 同样价位没有比这两个东西性价比更高的了。

最近买了一台二手Alesis的QS7, 跟JV的原理差不多, 但音色很一般, 除了便宜和76键没什么别的好处了, 它引以为荣的大钢琴音色采样甚至还有过载了录破的样本。如果再添合成器,我会选01W或01R/W, 它的音色也很棒, 有很多听起来很专业很实用的预设,Korg的Pad是最华丽的, 表现天堂一般的意境KORG的Pad最合适, 这得归功于WaveStation的合成方式, 从01W到Triton都用了WAVESTATION的样本来做PAD. 另外它的电钢, 合成LEAD也不错。3000左右还是划算的。目前我不会买XV, Triton, 或Motif, 一来没钱了, 二来也不是特需要, 管弦乐器,鼓和Bass用采样盘上的一点不比那三巨头差, Pad和Lead之类的音色等XXLARGE PAD I&II和Atmoshere拿到后也够用了。钢琴和电钢用XP-30上的也还够用。 至于什么录音, 烧碟, 音序器之类的功能是烧钱, 我用不着. Motif-Rack用不了多久就会掉到7000以下,XV-5080和Triton-Rack也用不了多久就会掉到10000以下, 等那时再考虑吧。 目前倒是买个Roland的二手采样器比较实用, 这样你就能利用上一大堆Roland格式的音色盘,绝对比什么CDXtract+GIGA或者Kontact要好。Akai格式的音色盘倒是能用软采样凑活着对付。

你说要买就买顶级的意思是对的, 但不一定非得花那么多钱, 比如同价位的SD90和XV-5050, 我们肯定应该买XV-5050, 但有没有必要非得舍XV-5050买音色差别不大的XV-5080, 那得看你对音质要求有多高了, 我是纯粹当业余爱好, XV-5050就够了.

3530
#8 03-4-30 03:20
LOBO 你的头像真的是太……酷了。

3530
#9 03-4-30 03:38
最初由 LOBO 发布
[B]
你说要买就买顶级的意思是对的, 但不一定非得花那么多钱, 比如同价位的SD90和XV-5050, 我们肯定应该买XV-5050, 但有没有必要非得舍XV-5050买音色差别不大的XV-5080, 那得看你对音质要求有多高了, 我是纯粹当业余爱好, XV-5050就够了. [/B]


我也没说要花很多的钱,我的S03花了5500元,如果当时我把这钱买个01/W,什么的肯定比S03好很多。你也说了想买个01/W,这个琴就是以前的顶级琴啊。他的音色确实很棒,我也很喜欢。

另外,SD90 、XV-5050,让我来选择的话,2个我都不会考虑,我会考虑一台 JV-1080或2080 ,先不说音色新不新,毕竟他的音色品质比前2 者要好。现在二手的价格和他们也差不多。

    我可没有挑衅的意思啊!!![/COLOR]

373
#10 03-4-30 13:42
呵呵,一点没错,1080和2080以它们现在的价位也是挺好的选择。 因为我不靠这个挣饭, 对音质要求不高所以JV-1010就能对付了, 如果升级到XV-5050也就图它多些新的听着挺专业的音色。就像Audigy2对我来说音质就足够好了, 可是如果搞个人录音棚可能就会选MIA+FAT或者MOTU828了.

另外, 我头像实在不得已才改了,以前拿真面目示人, 老惹得女同志们牵肠挂肚, 寻死觅活, 哎, 一言难尽啊, 哈哈。。。

2036
#11 03-4-30 13:47
最近又重新拜读了LOBO的杰作,发现自己前面有些误解。相信LOBO一定是过于激动,竭尽全力拼命写,写了那么多,所以我也开始提出了一个“愚蠢”的问题:p。 现在我报着“激动”的心理来重新阅读。

“所以音色好听不好听80%取决于设计人员的水平, 样本大小和合成方法先进程度只起很小的作用。”这句话是精华!就拿我现在给APS做音色就有体会。APS自带的8M音色库简直就是偷懒。大多数APS的功能都没用上。虽然说EMU的采样不能算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如果EMU的人员细心的制作音色,相信能掩盖采样的问题。APS的合成方法其实很简单:1个带RESONANCE的LPF,1个音量包络,1个调制包络,1个调制LFO,1个颤音LFO。但是怎么把这几个东西用好就是关键了。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的水平”。另外设计人员的“想法”也起了关键。这点上YAMAHA有些吃亏:在MOTIF采样中居然出现了ME(Musical Effect)系列采样。对于合成器来说,做ME应该是合成系统的工作,而不是在采样里做。而KORG、Roland这方面做的不错!!Roland的Solo Steel带有Fret Noise很不错(虽然有时候乱叫,但至少制作人员想到这点了!)。KORG的音色在制作时想到的更多,比如Arabesque,有什么机关不在这里说,有KORG琴的自己体会吧。

LOBO没提那20%,我认为就应该是合成系统了。好的合成系统对音色制作人员也起的重要的作用。这点不知道LOBO想没想过。有时合成方法的确制约了音色制作人员的思想和手段。这个好比合成器和演奏者的关系,80%决定了演奏者,但20%的设备也不能忽略。我对GIGA没什么好感主要就是GIGA在设计合成方法的时候想的相当不周到!我的感觉GIGA有些过分依赖于采样了!还记得当年GIGA的广告上说,GIGA有采样的LOOP功能,但是后面接了个括号,里面写的意思是:LOOP功能估计用不上。或许由于GIGA始终报着这个心态,所以GIGA的合成系统过于简单了。其实我最开始使用GIGA的时候,也对GIGA报着很大的希望!但是我开始做GIGA音色以后,GIGA的这个毛病就暴露出来,我是很喜欢用LOOP的,然后靠后期的各种手段来模拟真实乐器。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能让人更多的去控制这个音色。同样是GIGA和APS,APS能给我更多的手段,也能让我自由发挥。而GIGA就不行了,EG的控制只有3个级别,而且只能同方向控制……类似的,HALION也有一样的问题。但后来KONTAKT出来了,我觉得KONTAKT不错,制作音色的手段很多!!我非常喜欢,另外有些思想原来在APS上是用不了的,现在到了KONTAKT上就都可以用了。如果让我给现在的硬件音源的合成系统来排名,EMU和Kurzweil是当之无愧的最强!

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合成方法的重要性:做风琴音色时如何模拟风琴的旋转扬声器。模拟过程包括如下:LFO控制PAN。LFO控制音高。LFO不能同步。LFO速度变化要缓慢。

首先我们用APS“合成”。APS的LFO只能控制音高,所以PAN效果做不了。其次,APS的LFO只能工作在同步状态。最后,APS不能缓慢控制LFO速度。所以用APS做的出来的风琴音色可想而知了。但是可以通过连续发送PAN信息、缓慢发送LFO速度信息来补偿。

再次我们用KONTAKT“合成”。KONTAKT解决了大部分的APS问题,如LFO控制PAN;LFO的RETRIGGER关了,这样LFO就自由了。但LFO速度还是不能缓慢控制。所以用KONTAKT做出来的风琴音色还是稍微差了一点。但LFO速度变化可以通过缓慢发送LFO速度信息来补偿。

最后我们使用EMU的采样器。EMU采样器上LFO的控制很灵活,所以只要解决LFO速度缓慢变化就可以了。这时EMU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用滞后处理器(Lag Processor)。首先把AT/MW连接到滞后处理器,然后把滞后处理器连接到LFO速度。成功的实现了LFO速度的缓慢变化。Kurzweil没有滞后处理器,但可以用Kurzweil的FUN或者ASR包络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373
#12 03-5-1 06:06
呵呵, 我的实践经验比YAMAHAEX兄弟差的多了, 但感想是很相似的。

你说的用合成手段模拟LESLIE效果很有意思,我用VIENNA改过SoundFont, 发现那些好的商业SoundFont作者思路也是很灵活的。以前老觉得电钢琴音色只有加很好的合唱效果器才能做的好听。 而Live!卡上的合唱效果是垃圾, 我就以为Live上整不出好听的电钢SoundFont了。 可是我现在常用的一个SonicImplant的电钢音色就很棒, 为什么, 它根本不调用Chorus, 而是用Vibrato来实现合唱效果,具体做法就是把所有样本重复分配到极左极右各一份, 然后对左右分别加微量的Vibrato, 然后把Vibrato的频率调得很低, 1秒多才一个循环, 这样每个声道的音高就以1秒多为周期稍微偏离标准音高不断变化, 同一时间,两个声道“走调”的程度总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 哈, 这不就是合唱么?效果很棒, 一踩延音踏板后,这个电钢的尾音是飘逸的。不像大部分其他电钢SoundFont尾音就是干巴巴的逐渐音量衰减。举一反三, 以前我回过一个问怎么录好吉他伴奏声部的帖子, 最常用的技巧就是左声道弹一遍, 右声道把指法稍微变化一下再弹一遍, 左右的细微差异会带来很棒的立体感,这个SoundFont利用的是同样的原理,只不过因为左右声道的样本一样,得用Vibrato制造出那点细微的差异。

GIGA这个软件不错,但是我也觉得GIGA音色太浪费硬盘资源, 鼓励音色创作者偷懒。 你看大部分GIGA的音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 很多商业的GIGA音色根本就没用什么合成技巧, 就顾着把各种演奏方法, 力度都采一堆巨型样本, 搞得GIGA就像一个用MIDI驱动的多轨放音机。 这种作法可能适合管弦乐的真乐器音色, 但是其他音色这么搞就显得很白痴了, 像BestService代理的Xsamples系列就有不少垃圾音色, 200多兆容量的Rhode电钢琴调得比普通电子琴的音色还弱智, 跟人家RolandSuperQuartet里才几百k的Rhode一比简直就是耻辱。所以说到常规音色, 我对Roland的音色盘印象最好。

我最早发那通牢骚就是因为QS7的合成引擎和效果器不差, 但它的原厂音色做得比JV差远了,一堆电钢音色都找不出几个适合独奏的。至于鼓组那简直就是弱智; 而Live的引擎和效果器比QS差多了, 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电钢音色却因为设计人员聪明, 在Live上发出好听得多的声音,至于我以前常用的鼓SoundFont更是比QS好多了,而那还只是人家泰国SoundFont爱好者在朋友乐队的鼓上采的样。我就想到以今天科技发展的水平,Reaktor, Kontact, Giga... 这些软东西的先进程度并不比商业化的硬件差, 可是就缺好的技术人员, 那种既有娴熟的音色处理经验又有良好的音色触觉的技术人员来制作好的音色。所以我觉得那些合成技术和平台只是好音色诞生的20%(未来肯定会更少)的决定因素, 就像Francis兄弟说的,有经验的人才才是真正竞争力的所在, 好人才换一个创作平台一样出好产品,呵呵。

1893
#13 03-5-27 00:56
好帖子,顶上来

1233
#14 03-5-27 19:59
我觉得 LOBO 兄说的很对,不同品牌的厂家肯定会有一大堆自己的技术专家,音色的好坏、种类也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了。
其实我觉得不应该说好与坏,应该是以个人、或是开发组的喜好来来看,假如咱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制作一款音源或是琴,肯定跟老外弄的不一样。

各个厂家的商品有各自的特色,优缺点兼备吧。

使用者也应该是各取所爱。


:)

670
#15 03-5-31 14:00
請各位試聽一下,可以說出是什麼音源嗎? :p
ftp://temp:temp@211.66.116.211/TEST.mp3

midi
ftp://temp:temp@211.66.116.211/TEST.mi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