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最喜欢的音乐家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
瓦格纳是个可怕的人物。他是个谎言家,骗子,夺人妻者,败家子,背叛朋友的人。他反犹太主义,反天主教,敌视法国。他既不道德又不名誉。音乐界最不讨人喜欢的人。当然,他同时也是一名不可思议的音乐天才。喜欢瓦格纳这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否认他的才华几乎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专家们几乎一致同意,他有一个足以弥补一切的重要特点:相信自己以及自己将创造的音乐,无论存
在着怎样的崎岖和障碍,也不管他人的意见或反对。
如果说浪漫主义的关键部分是唯情论,那么瓦格纳可以为证。如果是实验论,瓦格纳可以为证。如果是对传说和神话的关注,他亦可为证。如果是音色,他仍然可以为证。对于那些崇尚旋律的人们,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中提供了:“无止尽的旋律”。但是,不同于受人声主宰的传统意大利歌剧,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弦乐,正是它,唤起过去,预视未来,并统治着情节和角色。
瓦格纳深深沉浸于神和英雄之中。他出生于莱比锡,是一个法庭职员的儿子,深受一位学者式的叔父的影响,孩童时便喜爱莎士比亚,歌德,但丁及希腊神话。14岁时他写了一部充满暴力,爱情,幽灵和巫术的悲剧。学习了一些管风琴课程之后,他开始酝酿自己的音乐理论,将他的戏剧转化为歌剧。作为一位音
乐家,他经过大量自学,但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时也选修了音乐理论课程。他的第一部正式上演歌剧『黎恩济』是一出靠庞大布景烘托的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唐怀瑟』及『罗安格林』则取材自德国神话,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表达华格纳心中的构思于万一。华格纳以六年的时间撰曲, 想要为心中的疑难找寻宣泄的出路, 他继续钻研艺术理论, 以德国『尼布龙根之歌』为蓝本, 为大型歌剧撰写剧本, 论文陆续出版。
他的思想臻于「整体艺术作品」的观念, 认为所有伟大的艺术莫不植基于神话之上。神话应是创作诗歌的理想素材。自基督教以降,神话被冲淡了不少, 因此我们必须诉求于基督教出现以前的时代。然而回溯神话, 又有何良方呢?在这个过程之中, 该使用那一种语言才算恰当呢?华格纳认为非得再创造一种新语言。诗人们必须以近似在传说中所发现的诗歌体(Stabreim)作为工具, 其「母音与母音之间的关系亲密」是一种非常著重于押韵的歌词。
一旦语言问题获得解决, 音乐亦应迎头赶上。音乐必须自歌词衍生而出, 歌剧中也不应该再出现哗众取宠、为表现而表现的声乐演出,也不该再任由咏叹调与重唱一再出现、所有动作都嘎然而止的不合理情势发生。「主导动机」(leitmotif) 可以充作衔接组织的功能。主导动机是短小、具形容作用的反覆乐节, 可以由创作者随意变形, 用以铺陈人物性格, 叙述其中的念头。这些主导动机历经巧妙的处理过程, 作出近似于交响曲的发展。正由于这种作曲风格一直不停地只让咏叹调表现一切, 也由于这种歌剧未让人感觉情节的转换, 因此也有人指称华格纳的歌剧是「无休止的旋律」。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以一气呵成音乐表达歌剧剧情。早在他创制『罗安格林』之始, 他就曾因为自己剧本中「从未写过宣叙调」一词, 以致于歌者无从知道歌剧中有任何宣叙调的存在。
『纽伦堡的名歌手』以黑马之姿成为大师华格纳最富于「人情味」的一出歌剧。德国爱乐人士特别容易认同于中世纪的纽伦堡, 也能体会汉斯.沙克士为日耳曼艺术请命的苦心。这是华格纳所作最光明活泼的一出戏; 剧中的气氛虽然太过深沈, 命运之神几番作弄可怜的贝克梅沙, 但是其中的音乐清流缓畅, 也是人们无可否认的。它所欲传达的讯息简洁明了, 截然不同于『指环』晦涩难明的象徵。从外观之,『指环』这四出歌剧所讲述的是众神、诸女神、大地之母和亚利安英雄豪杰的伟大事迹, 经过作者巧妙的处理后, 呈现出来的主题意识是爱情终究要为一切带来救赎, 但是每个角色到头来都可以有数种诠释方法, 代表著各种原型。
『帕西法尔』完成于1882年, 一般人以为它是一出宗教剧, 把它当成基督教仪式般的看待, 不禁让深得个中三昧的人觉得很反讽。然而,它确实是一出经的起各家诠释的歌剧。它最广为人接受的主题是基督教神秘主义、贞洁与救赎。却也有人发觉它的本质带有反基督教的意味。尽管言人人殊, 『帕西法尔』却有一事可以完全确定, 那就是创制者绝非信仰虔诚的人。华格纳厌弃各种宗教法统, 也因为基督教是从犹太民族衍生而来的宗教, 因此他特别排斥。
瓦格纳在中年时卷入了正在欧洲沸腾的1848年革命。他逃离德累斯顿的家前往魏玛投奔李斯特,随后移居苏黎士寻求避难。这时,36岁的他写下了他的“浪漫”歌剧,但并非“乐剧”。